《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歡慶聖誕,可別買櫝還珠!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慶祝聖誕千百種

聖誕節,顧名思義,就是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每年這個時候,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莫不大肆慶祝,並透過活動,傳揚這個好消息,報給還不知道福音好消息的人。

慶祝活動千百種,教會舉辦常見的有:聖誕崇拜、音樂欣賞會、聖經故事話劇表演、聖誕老公公發送禮物糖果、摸彩活動、有趣的薑餅屋製作、愛筵聚餐,甚至還有會友、小朋友的各項個人才藝歌舞表演,琳瑯滿目。

教會外面的個人與團體,長期浸淫在這樣的氣氛,久了跟著有樣學樣,在聖誕節當天進行各樣的慶祝活動。有些個人、家庭、學校機關、公司行號,會DIY聖誕樹與聖誕圈,精心佈置一番;餐飲業則推出聖誕套餐,百貨公司則有聖誕禮品購物大折扣;甚至還看過廟宇佛堂也同慶聖誕,在佛壇前供奉鮮花素果的桌子上,擺著聖誕氣氛的裝飾,並放著「Merry Christmas」字樣,完全不知道這句的含意與他們的宗教有著極大的衝突。

■ 思考節慶原意

聖誕節儼然成為全世界的節慶文化活動,但經過太多的轉型演變,以致於焦點不再集中於耶穌基督,而是多流於個人的歡樂。面對這些聖誕脫軌現象,基督教少數一些宗派憤而反對舉辦任何聖誕節的慶祝活動。

說起來,這有點像一個人生日時,去吃大餐、舉辦生日party、收受一堆禮物,盡情享受狂歡,卻忘了自己能夠來到世上的根本原因,應該得感謝背後那位偉大的母親,擺上十月懷胎與生產痛楚的代價。而人們歡慶聖誕節,若不知道其內在意涵,不瞭解耶穌基督究竟是誰?上帝差他來世上的目的為何?就是非常離譜的事。

至於基督徒歡慶聖誕節,當然必須得瞭解,能有現在的快樂與永恆的福樂,那是因著背後有耶穌承受苦難,應該要從中紀念耶穌的替贖,並且思考自己能獻給耶穌什麼禮物,以回應祂這份犧牲的愛。若是能站在這種核心來思考聖誕,人們或教會在歡慶時,就比較不會發生錯失意義的遺憾。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常見的教會聖誕活動,自會漸次將日久偏差的角度回轉歸正。

■ 用才幹於神國

以聖誕晚會為例,會友、小朋友的各項個人才藝歌舞表演,很多已經淪於個人愛現的展演機會,表演者肆意享受大家羨慕關注的眼光,並成為孩童家長彼此較勁與虛榮心的滿足。

然而若重回核心思考,這種才藝歌舞節目並非不可以在聖誕晚會舉辦,而是應該調正角度,視才藝恩賜的發揮,為榮耀上帝的創造大工。教會應思考會友有這麼多豐富的才藝恩賜,平日就應提供各樣的管道,協助引導其應用於上帝國的事工。

好比,聖誕晚會若有直笛、長笛、小提琴、口琴……的表演,平常在主日崇拜詩班獻詩時,就應讓會友將音樂恩賜獻上;或者是讓表演者成為教會對社區福音工作,所舉辦的兒童成長營之師資來源。


■ 帶回核心涵義

接著,以聖誕愛筵聚餐為例,很多教會已經淪於大魚大肉、腦滿腸肥的流水席。這種活動也絕非不可以舉辦,但教會應該要引導會眾重回核心意義。好比思考路加福音書十四章耶穌「在神國裡吃飯的有福了!」的比喻。

審視自己究竟是否真的有應邀參加主人(上帝)的宴席?還是每每藉口「買了五對牛」、「才娶了妻」千百種推辭,逃避上帝的邀請。最終恐怕導致家主(上帝)的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並宣告:「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

當然更可以回到新約聖經來看愛筵的意義。在使徒行傳第二章顯示耶路撒冷教會的愛筵是不分彼此,有錢的人與貧窮的一起分享,但是哥林多教會卻「個人都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以致有的捱餓,有的醉飽」,保羅因此責備其違背「愛筵」的精神(哥林多前書十一章)。

教會可用愛筵的舉辦來引導會友思想,自己是否不分彼此,有錢的與貧窮的在主裡都一起分享?還是教會已淪為有錢人的俱樂部,貧窮的人進不了教會?

音樂欣賞會、聖經故事話劇表演、聖誕老公公發送禮物糖果、有趣的薑餅屋製作,並非不能舉辦,而是重點在於得設法帶出其核心含意。

■ 買櫝還珠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楚國人到鄭國賣珍珠,他作了一個裝珍珠的盒子,用香木薰得香香的,並用翡翠玫瑰裝飾外殼美美的。有個鄭國人路過,看見這個盒子,愛不釋手,最終把盒子買下來,結果他卻把盒子裡的珍珠,還給了那個楚國商人。

每個人讀到這個「買櫝還珠」的故事,莫不取笑鄭國人的愚昧。然而聖誕佳節,人們享受各樣的慶祝活動,卻把聖誕的核心耶穌給丟掉,豈不就正上演著「要盒子,不要珠寶」取捨失當的荒謬?基督徒在歡慶聖誕節時,豈不應該作出「要盒子,更要珠寶」聰明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