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智庫導向的公共政策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長生公司的機場捷運夭折事件,對於台灣總體公共政策而言,不過是一系列政策「劫運」的鱗毛鳳角罷了;而高雄市議會議長賄選案,也不過是另一顆受到關注的滾動雪球而已!明眼人皆清楚台灣公共政策的弊端由來已久,綜觀過去台灣民主歷程的發展,憂心者或將盼望落在政黨輪替的可能性上,冀望藉由政黨政治的力量解決公共政策落實上的死角。但是事實上,我們卻在民進黨數次重大決策的疏漏中看見,單有極佳的理念(非核家園)仍不足以形成成熟的公共政策!而如果民進黨沒有在公共政策的決策品質上痛定思痛,那麼,政黨輪替之後對黑金政治的解構契機,很有可能成為台灣社會另一個更大的結構危機!

從高雄市民政局長王文正踏遍國民黨、建國黨、民進黨的荒謬歷程,我們應當醒悟的不只是政客恥感的失落,更是政黨機制無法成為公共政策恆定推動的力量。從行政院700億的搶救失業方案為例,國民黨、親民黨光有政策強暴的痛苦感,卻沒有相對成熟的可行性方案提出,只能停留在召開揭發民進黨政策不純熟的記者會階段,而沒有辦法進入政策說明會的地步,這固然是在野與執政的差異,卻也突顯解決公共政策的決策危機,必須尋找更成熟的出路,筆者認為智庫角色的強化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從近年來民間智庫逐漸成形的現象來看,雖然每一個智庫都在程度上扮演著不同政治力的白手套,但就學術研究的基礎面而言,畢竟提供一個公共政策溝通的理性平台。如果智庫希望避免流於決策的背書角色,應當從三方面著手努力,首先是各專業領域的持續性研究,畢竟政黨是在政治舞台上交互輪替,但是專業研究卻是朝前進行;其次,是智庫間強化相互對話的學術機制,以形成論題方向上的共識;然後,各智庫應當建立與媒體間多元的合作關係,尋求將研究論題大眾化的方法,以進一步增加民眾對於公共議題的認識深度,藉此深化選民的投票品質,讓選民對於各政黨公共政策分辨的能力,從選舉專用的口號式公共政策,提昇到真材實料的公共政策內容!

期望未來的台灣能在公共政策上尋找最大公約數,而不是在意識形態上尋找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