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迷走 2009.12.06
两年前,当我还在当研究助理时,为了协助老板执行计画,需要常常上阳明山的安养中心,找老人做心理学实验。实验前,首要任务是跟他们「抬杠」,消除陌生感。老人家们的生命,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往往不需要我开口,他们就颇能侃侃而谈。
我记得有一个奶奶,当她填写教育程度那个栏位,说当时中国大陆战乱,经常被迫逃难,小学断断续续读了两年都没毕业,就逃到台湾来了。她还说,逃难时什么都不能想,想的只有怎么温饱肚子,拔了树皮也要充饥,否则根本别想要活命。听这些故事,我总不免陷入时过境迁人事已非的伤感,当时走出安养中心,常常觉得恍如隔世。
在书市洋海里,文学类书籍往往不像企管财经书籍,讲究实用而大受欢迎,也不像心理励志类的书籍,归纳出人性通则而畅销。但最近有两本炙手可热的书,《巨流河》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都是文学书籍却大受好评。「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车站、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
暂且先不去探究出版界趁着来台六十年,趁势将怀旧文学推波助澜的商业手法。但当我看到《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这一小段文字,很自然就想起了那位在安养中心的奶奶。这是她年幼生命真实的写照,上了船,到这岛,真的就是一生。
同事小龟编辑和校园杂志主编朱姐,两个都是中文系的才女,她们都很喜欢《巨流河》。我虽然还没有读这本书,但某天夜里,逛到部落客昆布的网志,里头有一张图片,是齐邦媛用工整娟秀的笔迹,写下的一段话:「当我记下了今生忘不了的人和事,好似看到满山金黄色的大树,在阳光中,落叶归根。」历史充斥着苦难,小人物在这条历史长河载浮载沉,看似这么的渺小卑微。但诚实的作家不逃避苦难,而是勇于记录苦难,正确记忆苦难。透过这类作家的笔锋,当我们回看历史,不会只有看到苦难,还会看到经过苦难粹链后如大树般的生命,以及滋养生命不息的温暖阳光。
那天,自称猪头男的张文亮老师来周会分享。他本来只是要说自己的故事,说他怎么从与校园福音团契结缘,到今天仍在上帝的忍者学校学习。没想到,猪头男的故事说得太精彩,故事就不只是故事,反而成了一场扎实、摸着人心的培灵,道出了校园同工事奉处境与心声。
张文亮说:「当一个作家,把当时候的人所想所感,却没有说出来的说了出来,那一定就是最好的作品。」希望众基督教出版社,能有这样的好眼光,为当代读者,挖掘更多的诚实作家,也让把大家心里没说的话说出来的好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