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道维 2011.11.06
近日教育部通过「补习教育法」草案,除了有助儿童「身体律动」及「艺术才能」类别外,明订补习班不能招收未满六岁的儿童。此草案固然有过分粗糙之嫌,但从笔者在大学校园里观察来看,这整体的方向仍值得肯定,甚至也应该对国高中生的补习班作更多类似的限制,才能稍微挽救我们现行的教育。
东亚国家的社会都很注重教育,也多将幼年的教育作成为日后得着优良社会地位的「手段」。为此,许多人都认为「快炒型」的教育是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利用」孩子小时学东西比较快的天性,从小就希望他们可以学更多的东西来超前进度。但是根据笔者在大学里的观察与访谈一些学生,这些快炒型的学生其实只是半生不熟,很少因为小时候开始的补习生活而成为优秀的人才。(就算有的话,也多半本身并不真的需要,而是随着补习潮流的假性补习学生、或后来改变补习的习惯者。)
举例来说,很多那些从小长期进补习班的学生在进到大学后常不知如何安排规律的生活,因为以前生活都是爸妈配合补习班规划的;也不知道如何整理读书笔记,因为以前总有补习班老师整理;更缺乏如何独立思考辩证的能力,因为这并非补习班所期待的。以至于这些孩子进到大学后多半只想被动地读书,求顺利毕业就好,不太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这一切都是因为「学科补习」本身对小孩就是一种用金钱换取时间的揠苗助长或「思考能力」上的伤害,而非真正理想学习环境的塑造。因此反而剥夺了他们成长本应有的平衡发展,以至于影响日后的学习习惯与态度。甚至造成庸才的合理化,阻碍社会进步。以英文来说好了,台湾根本缺乏整体的英语环境,学生只在校每周学几个小时的英语,下课仍用中文思考玩耍,就注定是没有效果的。反而如果一个学生长大后对科学有兴趣,他就会愿意读英文写的科学书籍,这样,至少在科学这方面的英语沟通不会太有困难,同理可应用到其他的领域。所以能不能找到真正的兴趣支持,为自己塑造真正合适的环境,才是重点。
所以相对于传统「快炒型」的教育方式,笔者相信另一种「慢熟型」的教育才是我们目前教育要努力的方向。根据研究显示,小孩的大脑在三岁到九岁间主要是语言与记忆性学习的发展,但是更重要的逻辑推理与抽象思考能力要在九岁到十五岁之间才逐渐成形。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应该是以奠定一个稳定的学习「基础」为目的,根本不应该期待「赢在起跑点」!必须等待大脑发育与身体各部分的发展更健全后,他们才有更好的胃口来主动学习新知与激发创意的火花。这样的学生因为有摸索过自己的兴趣,也能规律地自我要求,因而知道如何自主地学习并享受自己兴趣的发展。这才是我们社会要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我们在大学里很清楚地看见,所谓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他的「头脑」,而非要他的「文凭」或「分数」。如果像现在任由补习班以「不要输在起跑点」来绑架家长与学校,不让正规平衡的心理人格教育充分发挥,这样的「比赛」就真的硬生生地让他们输在人生的终点:就像现在许多大学生还要藉着补习来考进研究所,这真是荒谬至极,更是我们整体教育的重大缺失。
当然,我们教育的问题千丝万缕,本身也有许多该改进的空间。但「慢熟型」的精致化教育是成功的必要之路。在具体作法上,笔者相信要先落实中小学小班教学 (一班 15-20 人):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让老师有余力注重个别学习差异,接着也才能慢慢减低考试或一元化的评量比重,发展多元能力。第二步就是要大学入学方式与整体发展呈现更多元的面貌,让社会不是只注重一般学科成绩或研究型大学。这样也自然会使补习的风气逐渐减低,回归到正常只成为成绩落后的同学帮助,而非像现在全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都需要加入 (怕补不够输人) 的变态情形。笔者诚心希望我们社会、家长、与政府可以努力朝这一个方向迈进。
注:本文旨在强调以应付考试为主的「补习」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损害,并不否认个别学生的在其他方面的差异性。但总的来说,笔者相信若是用适切的辅导与个别化的教育会避免这些补习的伤害,反而让学生的潜力在未来得以发挥。
(本文入选联合报城邦论坛)
延伸阅读:下一个贾伯斯?(发表于联合报)
延伸阅读:台湾梦――留住人才的关键
延伸阅读:从「百大」进到「伟大」
延伸阅读:赢在起跑点,却输在终点?
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