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新教育体制 须有新思维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政府日前宣布2009年将全面实施十二年国教。此项重大政策,不只国中生家长与教育人士关心,小学生、幼童的家长也都关心。国中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在于高中职是否免试入学、国中基测到底要不要考,小学生的家长关注的则是何时得把户籍迁至明星(菁英)高中的学区。

 没有丰富的特产,只能靠知识与全球竞争的台湾岛国,从国际局势来看,要在众强环绕下占有一席之地,加上少子化、老年化社会的现实处境,势必得朝向十二年国教、甚至是十六年国教迈进。让每个孩子都经足够的精致教育获得装备,以面对多元的竞争与挑战。

●人人都是大学生

 十多年前,李远哲回台,出任中研院院长,把「人人都是大学生」这样的观念带回台湾,主导台湾教改。于是台湾的大学如雨后春笋快速扩充,大学录取率连年爬升,由四成激增至九成,是大陆与香港的四倍。

 但很可惜的是社会跟不上这样的脚步,看不见「人人都是大学生」的必须性。至今仍有不少人抨击大学肥大症,教改政策制造出一堆品质不佳的大学生,大学生「学历」与「学力」不成正比,认定此项政策不过是为了疏缓升学压力,蓝绿政营为了总统大选,双双开出的政治支票。

 若仔细去思考,大学生的素质变差,那是因为大学生人数过多稀释后的表象。事实上,名列前百分之十、最顶尖的大学生,仍然如过去顶尖,甚至可能比过去更优秀;而是后面百分之五十的大学生的表现,让人们会错觉素质变差。但他们却因着教改制度,多了四年进入大学受造的宝贵机会,若懂得掌握机会,善用资源、变化创新,便得以创造不同的发展际遇。

 就如同当时实施九年国教,人人质疑可能有的诸多流弊,师资准备不足,国中场地不足,投资匮乏,浪费资源,大班大校,管理严苛……等诸多问题,但时至今日,不再有人质疑当初政府的这项决策是错误的。如今要实施十二年国教,同样是议论纷纭,当然里头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明星高中、城乡不均、高职存废、私校存废、经费),但是我们朝野上下应该肯定这项政策,一同来各献己力,齐心解决各种窒碍。

●他山之石可为参考

 反观其他国家,美国和韩国是最肯投资高等教育的国家,欧洲国家亦在几年前发起教改,德国(四个州除外)的大学生不用付学费,丹麦、希腊、卢森堡、匈牙利、 马耳他、捷克和波兰的大学生不用缴交高等教育学杂费,芬兰和瑞典的高等教育也是免费。他们都认为菁英大学是不能逆转的方向。

 可惜的是教育部在诸多争议及阻力下,政策一周四变,前天部长竟宣布之前讲的都不算,各项有争议的方案,待一年后才会定案。未来要朝向「人人都是大学生」目标,人人皆菁英,以迎向国际竞争,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十二年国教」、「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教育政策,除了带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外,背后还有个重大作用,就是打破文凭主义的关键利器。它可以让国中、高中教学逐步从重视考试成绩转变成重视实力,让学生适性发展,让台湾的教育产生根本变化、培养多样人才。

 世界变化之快,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离开学校后没几年,必然会过时。因此大学的目的,在于要学到系统思考能力与终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终生享受学习

 教改十多年,补习班数量却成长将近六倍、补习年龄愈来愈低,可见社会还没有完普遍认知教改的精神。不少家长依然是固守传统想法,沿用填鸭教育来栽培下一代。或许等到人人都有大学文凭的日子来临时,才会回头懊悔补习费用徒然浪费、填鸭教育扼杀学习乐趣。

 未来要推行十二年国教,就像耶稣曾说,「没有人拿新布去补旧衣服,因为新的补钉会扯破那旧衣服,使裂痕更大。也没有人拿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这样做的话,皮袋会胀破,酒漏掉,连皮袋也损坏了。要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那么,两样就都保全了。」(马太福音九章16-17节)

 耶稣用这些比喻表示他带来信仰的新启示是与传统宗教的仪式主义不合,新生命与旧传统难以相容。在新的教育体制来临,我们若是仍用旧的教育思考模式而行,必然发生皮袋胀破、酒漏掉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