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apiru 2009.12.06
若不是读张惠菁的新书,我大概不会注意有关冥王星的消息。这个在小学自然课本 (?) 第一次知道的名字,就一直停留在那里,与我的生活没什么瓜葛。然后张惠菁的朋友告诉她,她在书中告诉我:原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被「除名」,改称为矮行星。这是 2006 年,国际天文学会所作的决定。然而,要给它什么新名字,学会争论不休了两年之久,终于在今年六月决议称之为「冥王星型天体」(Plutoid)。不过争论并没有就此终止,当初要把冥王星排除于行星之外,就已经引起不少争议,如今改了新名字,有些天文学家不仅坚持沿用旧名称,也依然认为冥王星是行星之一,打从开始就质疑国际天文学会的决议 (所以说罗,连个天体名称都可以吵个好几年,那么为了政治理念这种东西闹翻天,应该要见怪不怪?!唉~~~~)。
张惠菁觉得冥王星的除名与改名 (她写「给冥王星」的时候,还没有新命名) 「彷佛一种关系的隐喻。看似接近,实则是完全不同系统的运行。于是便在咫尺之遥,以一整个宇宙的距离错过了。」
于我,这整个过程也是一种关系的隐喻。其实,被归类为行星也好,矮行星也好;被称作冥王星也好,冥王星型天体也好,这颗在太阳系中以最偏斜的奇特轨道运行的星球,不早在我们赋之以什么名称与定义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吗?定义、再定义,命名、再命名,可曾改变它在太阳系的轨迹吗?这场熙熙攘攘的争执,只不过是我们这些地球人的庸人自扰罢了。
有时,我们对自己的命名与定义,也像冥王星一样,完全操之于他人的眼目。今天是这个名称,明天是另一个名称;这次是如此被定义,下次是那样被定义,我们站在命名与定义大会中徨徨然,不自觉望向脚底,竟发现还是踏在一样的轨道上,在生命的太阳系中,也依然围绕着同一个星球运转,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他者给你的命名、给你的定义。
张惠菁的这本《给冥王星》书腰上写着:「献给变动和变动中的人」。
的确,外界与心境的变动是必然的。物换星移,或从台北到上海,或从韩国到美国;由年轻而苍老,由稚嫩而圆熟。然而,如果你立足于你知道不变动的轨道,那些所谓的变动会不会只是外界庸人自扰也扰到你,其实与你完全无关的命名、重新命名,定义、重新定义呢?
冥王星的命名很有意思。一名喜欢希罗神话的十一岁英国女孩,有一天对在牛津图书馆工作的祖父说:新发现的天体阴阴冷冷的,好像阴曹地府哦,应该以冥王 Pluto 命名。祖父把这个不经心的建议带到天文协会,竟然被采纳作为新行星的名称。有时,别人丢给你一个称呼,一个定义,你却以为自己从此就不一样,匆匆寻找新的运转轨道。
就让众声喧哗吧。而我,我要站在属于自己的那条最特别的轨道上,让记忆像纳布可夫童年的蝴蝶标本一般鲜艳,或是如 Regina Spekter 所唱:「让你的回忆愈变愈强烈,直到出现在你眼前」。让我的心思感知能愈见细密,在一本书、在一幅画、在一座城市,在一趟旅程,阅读出轨迹中更丰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