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学教育》

| | | | 转寄

为何要大家说英语?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近年来各大专院校都开始重视学生的「服务学习」,简单说,就是在提供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也能藉由反思整个服务的历程,让自己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长学习。也因为这样,曾有一个学生跟我说,他到原住民部落去教导小朋友学习使用电脑网路,当他看到学生可以自由运用网路科技搜寻他们所要的资讯时,心中便燃起一股成就感。

但是当上完我在研究所开授的文化研究课程后,他开始有不同的想法,他告诉我:老师,原住民部落本来电脑硬体设备就比较缺乏,我们一段时间就得到他们部落里去帮助他们更新软硬体;可是再怎样努力更新,部落小朋友所能拥有的电脑资源似乎都只能达到平地学校淘汰掉的标准。

另外,我这个学生还跟我分享到:在电脑科技没有大肆进入他们部落之前,多数小朋友下课后是可以跟其他的同学打球、玩耍的,可是当电脑网路架设之后,有越来越多小朋友开始沈溺在线上游戏,能够面对面产生友善人际互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这个学生甚至开始质疑:这种服务学习的方案究竟是在帮助原住民小朋友过得更好,还是在为他们设定一个一辈子注定得拼命追赶的空虚目标?

在这个学生跟我谈完后,另一个我以前研究所的学生说要和朋友到西藏去关心那里的小朋友,提供他们更多的学习资源。我问他:你们去那里除了给他们实质的金钱支助外,还要跟他们互动些什么?他告诉我,他们可能还会教导他们英语。我接着问他:你们教这些西藏小朋友英语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学会英语的意义又在哪里?聊到这儿,我们似乎开始更深入地反思到「偏乡服务的意义与目的」究竟为何?

我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老是觉得地处偏僻的乡镇缺乏电脑或物质资源,所以会很热切地希望将所谓「文明社会里」的一切生活样貌复制到那里,希望当地的小朋友也可以过着「进步」的生活。但很令人忧心的是,多数前往「偏乡」进行服务学习的学生并没有觉察到「多元文化」并存,而差异生活方式也有其不可忽视之价值的事实。

基于这样的忧心,我跟这位研究所的学生接着提到:不晓得有没有哪些西藏人的生命价值或生活方式,是资本主义或工业社会所极度缺乏,甚至亟欲希望拥有的?诸如生活步调的慢条斯理、对于亲人生死的达观、真诚的人际关系、对于所属区域的乡土之爱……这些不都是身处理性化、标准化、效率化压力下的我们,所渴望却不可得的吗?教导小朋友英文是要让更多使用英美语言的人认识西藏人优质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还是让他们觉得英文很重要而开始花大笔的金钱、时间和心力学习英文,以便「赶上」英美或欧洲人的生活步调?

也因着这样的想法和感触,我开始构思未来在学校里推动服务学习的时候,是否有可能与学生们一同从「优势观点」和「永恒价值」的角度来思考「服务学习的意义与目的」,并且从彼此互动的过程中觉察、学习对方生活与价值的长处,进而反思自己生活的盲点和局限性,而不是只有一味地「进入偏乡」、将乡下的生活方式贴上「不文明」、「不进步」的标签。我相信,唯有参与服务学习的学生能先站在「倾听」与「尊重」的立场上去理解对方,才有可能创造出平等和友善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服务学习才真的能够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