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应仁祥 2007.11.18
实在说不上来,自己是怎么喜欢上《哈利波特》的。记得当初只因为看到这书的广告,提到如果有一天,原本平凡的小男孩收到一张录取通知,从明天开始将前往巫师学校上课,将会发生什么事之类的话,便顿时好奇心大起,想买一本来瞧瞧。
要知道,那可是西元二○○○年的七月,《哈利波特》中文版刚刚出来的一个多月。我有个朋友跟我说过,皇冠推出《哈利波特》的第一个月,曾经因为整个大台北地区卖不到一百本,而被许许多多的书店退书,后来是因为媒体大量报导《哈利波特》在国外销售的丰功伟业,才终于咸鱼翻身,并一举创下多项台湾出版纪录。虽然不知道朋友这种说词是打哪听来的,但以我个人的经验,其可信度还真的不小。因为,我就为了能够买到《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走遍整个台北公馆的书店,却一本也买不到。书店店员不是根本没听过这本书,就是推说书已退回出版社了,您猜最后我是在哪买到的?呵呵,居然是现在已成为一个小花园的天主教「光启书房」。
书买回来以后,我几乎不到一天就整本读完,而且像着了魔一样,开始四处想办法搜罗仍未有中译本的第二集。可惜的是,几家卖外文书的书局,如来来、双叶,还没被哈利波特给烧到,好不容易找到,却居然是本有声书。于是,山不转路转,我拜托正好要去加拿大度假的亲人(其实就是阿祥的老爸老妈),请他们顺道帮我带回几本,才终于如愿以偿。
读《哈利波特》第二集以前,虽也读过几本英文书,但多是念兽医时候的教科书,而且往往虎头蛇尾。现在回想起来仍很讶异,自己居然能够日也读夜也读地把《哈利波特》第二、第三集的原文书给嗑完,真的只能说,罗琳的文字的确有着奇怪的魔力。
好几次想把《哈利波特》的读后心得整理出来,但是这么想也想了好几年,直到前年因缘际会下,写了篇「我的邓不利多」短文,收录进一本专给青少年朋友看的书《狂飙爱的天使》中,才算有了点微不足道的成绩。
自己做不到,当然就很希望看到其他喜欢哈利波特的同道来做。其中最让我高兴的,就是惠顿学院的文学教授Alan Jacobs写的那篇Opportunity Costs。这位文学教授写过The Narnian: The Life and Imagination of C. S. Lewis,是许人眼中谈那里亚故事谈得最好一本书。他以一位哈利波特迷的角度入手,配合他对英国文学的学识涵养,以及个人信仰背景的诠释,都在在让人折服(Alan Jacobs迷哈利迷到什么程度呢?――前年《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出版时,他人正和太太在一座小岛上度假;心痒难耐的文学教授,居然仍不忘订上一本,要书店把书寄到他度假所住的地方,好让他能尽早享用,就算老婆被冷落在一旁,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Alan Jacobs将《哈利波特》能够如此畅销的原因,归纳出三点:第一,罗琳将《哈利波特》里的人物,分别用一种明显的「品德」予以灌注,哈利是「勇气」,荣恩是「义气」,邓不利多则是「智慧」,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其次,罗琳运用悬疑笔法来诉说故事,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最后,《哈利波特》塑造了一个精采生动的想像世界,读者们读完之后,只会更想投身其中,亲自尝尝里面的滋味。Alan Jacobs认为,尽管有很多作家,都能达到上述三项的其中一项,但少有人像罗琳一样,可以同时三项兼顾(Alan Jocobs说,托尔金的《魔戒》,是另外一个异数)。
和Alan Jacobs的文章类似,还有一本去年出版的《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麦田)。同样有着一定程度的学术背景和内容(作者群从哲学系主任,教授到博士生都有),《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还用上许多「魔法世界」的术语来铺陈,使人在阅读的时候,更多了点意外的惊喜。
光是目录就有很多玄机。全书分四部,每部都用一个霍格华兹魔法学校(这就是哈利上的学校)的学院命名,探讨的「哲学」主体,也和各个学院的特色相符(葛来分多谈勇气,赫夫帕夫谈道德,史莱哲林谈恶的本质,雷文克劳谈形上学)。书后也附了「霍格华兹荣誉退职教授群」,仔细一瞧,赫,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是齐克果和尼采。而在内文风格上,也可窥见作者们的用心。单单一个类似「致谢」的「开学报告」,就让人笑弯了腰:「在一群麻瓜(《哈利波特》中对不会巫术者的称呼)的合作努力下,《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终于诞生了,首先要感谢全体教职员为课程安排所付出的辛劳……他们充分展现妙丽(哈利的好朋友)那种可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感谢魔法部(魔法世界里的政府单位)的威廉与大卫领导有方…….更要感谢巴沙姆(他七年级老师划船的桨,是浑拼树的树枝做的)」的大力帮忙,相信不会有人反对多送他一些巧克力蛙……。」
大家可知道,在西元二○○三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还曾有过一个以《哈利波特》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大会名称甚至就叫做「光轮二○○三」(光轮二○○○是哈利所用的飞天扫帚)。另外有点值得一提,《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第六章主题谈「魔法,科学与科技道德观」,作者开宗名义说道:「雅各斯对这个问题着墨颇多。在First Things这本宗教与公共生活期刊中,他对哈利波特前三集的评论,引起我们关注这个问题。在此要感谢霍奇斯柴德,是他建议我们站在雅各斯的观点上,继续往前探索」,文中讲到的雅各斯,就是上面那位基督教头号哈利波特迷Alan Jacobs,而那篇文章就叫做Harry Potter’s Magic。
据说,教会界曾有少数牧者反对信徒阅读《哈利波特》。不过我想,如果有一群热心的基督徒,能够仿效这群哲学学者,用活泼的文字,将基督信仰与《哈利波特》做点连结,让摩西、大卫、保罗、彼得也成为霍格华兹魔法学校的「荣誉退职教授」,将圣经中对「勇气」、「道德」、「邪恶」的主题,与《哈利波特》书中观点两相对照,相信能达到的果效,绝对不会比包场去看《受难记》来得差吧!
后记
这也是另外一篇命运乖舛的文章,写于2006年八月。投过几份报纸,有一家报社,据内幕消息指出,都已经决定要刊登了,甚至还找了凤老大写回应文,但最后却只登了凤老大的文章。本来把这篇文章给《校园杂志》主编,只是想让她比较清楚阿祥未来文章想写的方向,没想到竟雀屏中选,成了阿祥专栏「神学新品种」里的第二篇文章。谢谢《校园杂志》惠慈姐的鼓励,以及说读阿祥文章会想到「顽皮豹」的另外一位编辑小绵羊^^
很高兴把这篇文章登在部落格的时候,阿祥已经把《哈利波特》第七集看完了。在读第七集前,阿祥觉得《哈利波特》只有前三集好看,特别是第三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逃犯》最为精采。之后的四、五、六集,一集比一集厚,却都无法超越前三集,甚至逐渐走了下坡,有点歹戏拖棚,每每要耐着性子才能读完。
但是这样「无怨无悔」的付出,在第七集终于有了回报。本来阿祥甚至不打算买第七集的,后来是因为看了《哈利波特》第五集的电影,导演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将罗琳写得落落长的文字去芜存菁,让人看得拍案叫绝,方才勾起一丝丝阿祥的欲望。接着,阿祥左等右等,终于等到上文中提到Alan Jacobs写的《哈利波特》第七集读后感。这篇名为「The Youngest Brother’s Tale」的文章,一下把哈利波特称为司提反(圣经使徒行传里第一位殉道的门徒),一下又说邓不利多在哈利父母亲坟上写的墓志铭,赫然是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6节的文字(而且是整本书的关键),把阿祥弄得心痒难耐,终于决定要好好读读第七集。
只是怎么也没想到,阿祥会读第七集读到老泪纵横,克制不住在电联车上哭了出来。(隔壁座的高中女生一定觉得旁边这个叔叔怎么这么奇怪,看《哈利波特》也会哭唷?岂不有点像看无敌铁金刚会哭一样幼稚~~~)是的,没错,阿祥真的觉得,《哈利波特》第七集,是这系列小说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当然不是因为罗琳在书的一开头,就引用了贵格会作家彭威廉(William Penn)的文句(More Fruits of Solitude,中译本译为《孤寂之花续集》,嗯~~~阿祥不想骂人,就点到为止);也不是因为邓不利多不但抄了哥林多前书当墓志铭,还抄了马太福音当作他妹妹坟上的墓志铭:「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这可是耶稣说的话耶~~~瞧中译本怎么译的:「珍宝在何处,心就在何方」~~~一样,阿祥不想骂人)。
真正让阿祥感动落泪的原因是,整本书到了最后,罗琳透过邓不利多、哈利的行为,把保罗在罗马书里那句话「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诠释得再精采不过了。
呵呵……原来,不只是摩西曾在哈利波特的学校教过书,保罗、甚至耶稣,也都是魔法学校的「荣誉教授群」,而校长邓不利多――借用美国某位网友的说法――就算不是个基督徒,最最起码,也是个非常喜欢读圣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