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敏雄 2009.02.08
上个学期我在学校通识中心开了一门「自我探索与生涯规划」的课,因为这门课的特色之一,就是第二堂课会分小组进行团体分享,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必须在小团体里运用第一堂课老师上课的一些基本概念,反思自己的生命经验,进而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未来提出更适切的规划。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我邀请自己指导的几个研究生担任教学助理,负责带领第二堂课的团体讨论。刚开始的时候,有教学助理跟我反应,有点担心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帮助修课的同学成长;很怕自己问的问题不好,或提问的技巧不佳造成同学的伤害。
坦白说,教学助理们的这些忧心我也曾经有过,甚至更清楚地说,应该说「现在也经常会有」。担任老师的工作,脑海里总是会不断盘旋着:「怎样才能让同学更有收获这个问题」?记得自己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经常会战战兢兢地在课前努力准备要上课的东西,深怕上课的时候同学问问题答不出来,或是让学生觉得没有收获。但是随着教学经验逐渐丰富,甚至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些教学风格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彷佛也体会到「无形的教学」那种乐趣。
可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也发现自己有时候在课堂上会流于「表演」性质,而忽略了同学能够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简单说,就是忘了当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表现自己,而是帮助同学成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荒腔走板的现象,从社会学家E. Goffman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在学生面前表现那种「无形的教学」形象,以致「印象整饰」过了头,反而忽略了当老师最重要的任务。
记得以前曾经到外校旁听一堂「社会学理论」的课,那位老师上课的时候很随性,没有讲义、没有特定的主题,也没有什么指定教科书。也因为这样,上这堂课的过程中,不单是我觉得很难掌握各派学说的梗概,也看到一些同学私下跟老师表达这个学习困难。面对同学的反应,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说:他觉得思想类的课程就是这样,很随性,想到什么讲什么,如果具体写下来的话,很容易失真了;如果固定用什么教科书的话,就觉得很受局限。
当时听到这位老师的说法,觉得颇有道理,特别是当自己在阅读相关理论的时候,真的很不喜欢那些死板板的教科书。但是就在我反省自己最近的教学状况时,一个根本的问题浮现在我面前:「教学过程中究竟老师的习惯重要,还是帮助同学在课堂上学习到东西重要?」
基于这样的体验,我跟几个教学助理分享到:只要自己的心中清楚教学助理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授课老师达成教学目标的,也就是帮助学生探索内在与规划生涯,而非卖弄自己的口才、智慧或其他专长时,即便带领团体的技巧不是很好,那份真诚的心还是可以与学生建立信任感,陪伴他们成长的。相反地,如果当老师或助教的只想在学生面前满足自己的表演欲,而忽略了老师或助教的本质,其结果若非只是培养一群偶像或权威崇拜者(或许这些学生心中所想的,也只是未来如何当上类似的权威或偶像),就是因为无法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而导致教学工作失败。
写到这里,我想起念硕士班期间一次参加团契具会的经验。会长告诉我:敏雄阿!晚上的聚会你可不可以一起来帮忙伴奏,因为我们今天伴奏的姊妹比较内向,我好不容易才邀请到她,希望你可以增加她服事的信心。大学刚毕业的我正当表演欲高涨的时期,于是便一口答应下来!
晚上聚会的时候,我用力地弹奏手里的吉他,整个会场通斥着吉他的旋律。聚会完毕的时候,团契的会长走向我这儿,本来想说他会跟我说:「敏雄,真是感谢你今天来帮忙,让我们的聚会可以顺利完成」。没想到,会长反而面露难色地说:「敏雄阿!我是叫你来帮忙,不是叫你让来开个人演奏会ㄟ!!你看你的琴声完全盖过那位姊妹了,你这样只会让她更没有自信」。
这次聚会的事情深深地冲击到我,虽然之后的我,还是会经常为了「表演欲」而做出本末倒置的事情,但祈求上帝让我有一颗反省的心,随时提醒自己什么才是事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