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道维 2011.11.20
真爱联盟推出「性教欲」的影片以来,有关性别平等教育的议题就格外受到社会的关心与瞩目。赞成与反对双方都是立场鲜明,甚少有交集。或许从双方所可能共同接受的观点开始,试着搭起一些对话的基础。
方便起见,以下会简称「赞成目前的性别平等教育的参考教材应该立刻实施」的一方为甲方,而「认为需要大幅修改才能实施」的称作乙方。以台湾目前的教育光景,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对于孩子直接的影响恐怕还是有限。但是这中间能不能累积出更多的「共识」(而非无法妥协的悲情仇恨),可能才是我们所留给后代最珍贵的资产。
虽然目前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同志教育的问题,但整个讨论还是应该从整体的性别平等教育出发。以下列出我认为可以成为甲乙两方共识的基本原则,并附上一些说明,然后提出我个人的建议。
原则一:抽离自身情境,不抹黑与滥情
在公共事务讨论中,抹黑别人的动机对于建立共识有极大的伤害。看看我们两大政党的诸公就知道这部分是多么真实,所以我们这些关心教育人士的表现应该要比那些政治人物更有水准。举例来说,甲方不应再把乙方视为消灭性别平等的霸权,也应了解其重心是在教材的表达方式;而乙方也不应该把甲方当成制造社会混乱的魔鬼,应该更多体会少数族群的心声。毕竟,如果连成人都这样互相敌视,那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孩子有开阔的胸襟呢?
此外,处理公共事务虽要有同理心,但也应该尽量摆脱个人的情感,从无关个人利益的角度来作考量(也就是政治学家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例如许多看似开明的父母表面上说很尊重同志,却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是个同志。同理,有些同志因为在幼年承受到许多的心理压力,有可能不自觉敌视所有质疑同志运动的意见(受迫害者情结)。这些虽是可以体谅与同情的际遇,但显示尚未抽离自己目前的处境。这样后来只会变成各执一词,减少最后折衷妥协的范围。要作到这第一点,可能也是最难的一点,就需要甲乙双方的领导人物有足够的勇气出面表达对其拥护群众的制约。
原则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同步
我想没有人会怀疑,国中小的学校教育如果没有与家庭教育同步,最后的结果几乎必定失败。所以如果我们不希望台湾只是多一些表面功夫的性平教育,其内容当然要得到多数学生家长的支持。但目前的课纲与参考教材中的若干内容(例如同志教育与多元情欲的部分)使得许多的家长却步,担心平白造成困扰。
在这样的冲突下,要求全面删除这些内容并非合宜的办法,而是应该积极寻求一个折衷点。关键在于我们这一代作父母的,虽然多不是前卫思想的拥护者,但仍比我们的上一辈有更开放的观念。我们也希望孩子在性别平等教育上能学到比我们过去更为正确与实际的教导。所以编写参考教材的专家学者应该要更多听取家长的意见,调整内容使之有更广大的诠释空间。这会帮助老师按着不同的环境调整而与家长有分工合作的基础。毕竟,这些参考教材应该扮演着家庭与学校之间黏合剂而非分化剂的角色。
当然,家长的意见也不见得都是教育政策合适的判准,但是这正显示出目前问题的本质并非在于孩子而是在于成人。所以如果某些教育理念在成人社会尚无法形成共识,应该先以实验性质的方式开始(例如现代教育之父杜威在1896年的实验中学),待搜集足够多的资料与相关的统计分析后再评估适切性。这时至少因为有更清楚或一致的数据,会大大提高达社会达到共识的机会。若无法达成共识至少也应该忠实地呈现出目前社会上不同的声音,避免选择性的呈现单一观点。
原则三:有智慧地把握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是我们在处里公共事务时的重要依据,以避免多数人的利益因为追求一个相对较小的目的而有不成比例的牺牲。举例来说,目前的参考教材已经有相当的篇幅是处理多元性别气质与反省刻版印象的内容,所以我们应该给予这些撰写者应有的肯定。因此,这可能是「真爱联盟」的影片对目前的教材所缺乏的公允评价,以至被批评为片面误导。不过反过来说,任何一个整体的政策本来就有可能在某些较小的部分(例如这次的同志教育)受到特别的放大检视。如何拿捏适当的比例才能显示出真正的智慧。
虽然目前的参考教材在以上所提及的部分有重要的贡献,但个人觉得其描述的「观点」仍然有不符合比例原则的地方:目前的编写多是以一种「质疑传统」的观点来着墨,很少对传统如一夫一妻所可能有的「性别平等生活」给出应有的正面肯定。这可以从国小教师参考教材《我们可以这样教性别》的大纲可以看出:除了总论、情感教育、身体与性教育这较中性的三章以外,其他多达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都是关于多元性别、同志教育、多元性别角色、多元家庭、或多元性别在文化上的表现等等。参考资料也几乎没有关于如何建构两性平权的婚姻。因此,这些「多元」的内容虽是不错,但是其整体架构并不太符合适当的比例原则。
因此我建议可以增加对传统家庭型态中两性角色的正面论述(就算是「刻板印象」也应该有其优点与原因),让学生评估利弊得失并思考如何与性别平等的理想作有建设性的连结。正因为这是给教师的参考教材,所以更应该尽量呈现多元的观点,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来灵活运用。
原则四、个人价值的尊重与引导
我们接着需要补充个别性的原则来平衡,避免把本来只是统计上的多数变成一个绝对化的标准。当我们谈到「平等」时其实就同时意味着虽然「外表的相异」(如性别、种族、宗教等等),却愿意追求「地位上的等同」。而地位上的等同常常是因为达成互补共存的「合作性意义」而建立的,而非要取而代之的「竞争性意义」来展现。所以,当我们推动性别平等的教育时,除了期待不同性别可以作「相同的工作」,或是「勇敢作自己」的权利以外,也应帮助学生知道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义务,并珍惜周遭不同的性别特质者为美好生活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我想这部分应是比较有共识的,就不多废言。
原则五、儿少同志的保护
鉴于约有一半的同志自认在青春期前就察觉到自己性取向与众人不同,并且为了反映出社会上已有不少同志公众人物的事实,我个人认为在国中小学阶段的确是应该要对同志有合宜的介绍,以避免不当的偏见加深。例如可以介绍同志的类型、成长经验、与若干有成就的名人事迹等等。我相信这也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应该会得到多数家长的支持。
但是就我所知,目前的参考教材内容并不只是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并同理心,而是以一个「参与者」来学习辨认自己的性取向。由于是正好进入叛逆性强,并且对「性」感到好奇的青春期,这使得许多父母强烈质疑是否合适,甚至担心孩子因此受影响「变成」同志。虽然后者很难说绝对不可能,但总是少数且无法确认。因此比目前内容多一些的以异性恋为基础的性别平等教学应是需要的。不过这样的担忧也显示多数人并未预备面对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是同志的情形,存在着一种隐形的恐惧。
因此,我个人认为古训「事缓则圆」可以作为一个缓冲。也就是我们可以先只加入对同志一般性的教导,让孩子可以有合宜的认识,但不需刻意引导学生辨认自己的性取向(不管对异性或同性)来对号入座(虽然学生如果自愿或私下这样作仍是可以被接纳的)。这样,对儿少同志来说,他/她们可以在不需被迫表明身分的情况下得到鼓励,学习成长,再来视环境的友善程度选择合适的作法。毕竟,多数国中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常喜欢故意戏弄别人,或搞小圈圈来排挤他人(因为各种因素)。刻意引导学生探索性取向,只怕会带给儿少同志更多的压力,即使是立意良善的安排。
原则六、谨慎划分情欲与身体的界限
最后,乙方还担心目前参考教材中有关教导多元情欲与安全性行为的部分,容易引人误会而不适合教导青春期的学生。但甲方则认为如果不教,孩子更有可能从其他地方学到似是而非的东西来取代。并且,西方同志运动与性权运动相结合,使得「性自主」与「身体解放」等等诉求也成为性别平等的指标。
对于东西方的价值观冲突(特别是在性行为的界线上),我个人认为应该要谨慎以对,不能简化为「保守VS. 开放」的对立。以影响台湾文化最大的美国为例,其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在这二十年来已受到自己内部的强烈质疑,而其公立中学的混乱程度远超过我们社会所能接受。如何避免西方教育的缺失,并发挥东方文化的优点应该是教育界好好研究的课题。关于多元情欲也应在此架构下反省,并且知道将来高中与大学的阶段会更多讨论的空间,不一定急于国中。但是作为迈向成人之前的情感教育与性行为教育,我个人认为这部分还是应该要教。不过鉴于社会上已广泛存在的负面影响,在用词遣字上宜更为谨慎,免得学生误解。毕竟,如果将「性行为」从「情爱」或身心发展的脉络中抽离,只讨论关于安全性的问题,很难避免使学生把身体物化为追求性欢愉的器具。这也是违反我们目前的课纲精神与道德期待。
结语
对于一个可能影响深远的公共议题,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寻求共存妥协而非零和的战争。以上仅是就我个人所知所归纳出的可能共识。当然还是有限与不足,也愿意接受被质疑修正。只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抛砖引玉,邀请更多人「离开既定立场」往「建构彼此的共识」来努力,为将来更适当的教育平等环境来奠定基础。也许我们的孩子将来能了解,建立一个性别平等的环境是整体社会努力「异中求同」的结果,而我们这些大人也正在谦卑地学习中。
注:已发表在教育部《性别平等季刊》并为联合报11/16日网评头版报导
作者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关于作者:http://www.phys.nthu.edu.tw/c_teacher/dwwang.html
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