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 |
|
|
|
|
耶稣走进人群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餐前祈祷》(The Mealtime Prayer),1885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德国画家弗里茨・冯・乌德(Fritz von Uhde,1848~1911年)一系列关于耶稣的画作介于现实主义和印象派之间,他笔下的人子与许多宗教画相似,均着长袍、蓄络腮胡,部分画作还有光环以表神圣。但作品的背景及其他人物却属于画家的时代,彷佛耶稣走进了当代,走到人群里。
身为基督徒画家,乌德用画作表达他对福音的理解,古今交错明显是有意为之。他常以耶稣和农民、渔民、裁缝师等平凡人同在为主题,传达道成了肉身、住在人中间的福音信息。
乌德的创作风格,从他最着名的作品《餐前祈祷》(The Mealtime Prayer)可见一斑。画作中的耶稣身着长袍,但周边人们却是近代装束。简陋家俱、泥土地板、灰扑扑的墙面,不仅主人家穿着朴素,餐桌上也乏善可陈,在在显示这户人家的贫寒。然而,那位应是主人的男子躬身邀请耶稣入座,孩子们引颈等候人子祷告,叫人感受到他们对耶稣的恭敬与欢迎。风格、主题相似的还有《基督与一个农场家庭》(Christ with a Farm Family),只是衣着与摆设略有不同,家族成员即将就座,而人子即将与这家人共进餐宴。
《基督与一个农场家庭》(Christ with a Farm Family),1887年。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对贫穷人的关顾,是新旧约圣经一致的资讯之一,基督更藉此向施洗约翰证明自己是众先知等候的那一位,声明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马太福音11章1~6节)。新约揭橥的福音信息还不仅止于此,使徒领受更深一层的意涵,即全权的主拣选软弱、卑贱之人,叫人不能因蒙恩、有份于永恒而夸口(哥林多前书1章26~31节)。甚且,道成了肉身的意义,即是人子按着父的旨意、为着拯救选召的人,为他们成了贫穷,使他们在通道上富足(哥林多后书8章9节、雅各书2章5节)。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Let the Little Children Come to Me),1884年。(图片来源/Art and the Bible)
另一幅画作《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Let the Little Children Come to Me)亦让人动容。只见年纪不等的孩子们围绕着耶稣,有的看上去还在牙牙学语,被女孩抱来人子跟前;有的衣着精致,可能是家中的宠儿;有的赤着脚丫子,也许透露他的家境不是那么富裕;他们皆满脸期待地就近耶稣。而人子一手搭着依靠他膝上的孩子,一手握住女孩伸出的小手,姿态尽是温柔。
犹记得多年前,一位友人引用福音书相关的记载(马可福音10章13~16节),认为孩子是纯真无瑕,所以天国里是这样的人。其实这理解不够正确,因为圣经指出人皆生于罪孽之中,世上没有义人,孩子也不例外。所谓「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意思并非小孩纯洁无瑕,而是他们软弱而谦卑,人若不像小孩晓得倚靠上帝,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18章3~4节)。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1886年。 (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
乌德在《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中,采取同一主题作品较为少见的视角。他的视角为耶稣的侧后方,画作中人子身着红袍、端着杯,在画面中格外醒目,而同桌十二门徒的神态及表情各异,但都同样专注于耶稣身上。
若问耶稣来到世上,何时所说的话最为丰富、完整、直白?他受难前的逾越节夜晚,无疑是他向门徒陈述上帝旨意最为明确之时。在那一个夜晚,耶稣向他们指明他将去之处,向他们发出彼此相爱的命令,并显出他与天父、圣灵的关系,告知门徒与真葡萄树连结的必要。他提醒跟随他的人无法避免这世界的磨难,但也应许圣徒将被保守到底,又设立了新约(约翰福音13~17章)。在那一个夜晚,人子显明了他完全的人性与神性,因着前者,他走向各各他成就替赎,奠定了蒙恩者通向天父的道路;因着后者,他一次献上永恒的祭,基督门徒接纳他即得着神儿子永恒的生命。 《以马忤斯之路》
《以马忤斯之路》(Road to Emmaus),1891年。(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
革流巴与同伴在以马忤斯路上的经历(路加福音24章13~32节),也获得乌德的关注。他创作的《以马忤斯之路》(Road to Emmaus),在看似欧洲的乡间小路上,一人随兴地披着外套,一人负手拿着帽子,而一身蓝袍的人子就近他们,三人身影穿过了树荫,沿着小径朝远方而行。
这一路下来他们谈了哪些内容,福音书没有详实的对话纪录,然而路加给了一道明确的提示,指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复活后的耶稣都给他们讲得一清二楚了。意思是,旧约圣经中许许多多预表都指向了基督,耶稣给他们上了一堂圣经神学。
这段经文应该足以叫马吉安(Marcion,110~160年)及和他持同样看法的人噤声。马吉安因着旧约圣经难以理解,就否认旧约是上帝的默示。此做法回避了旧约圣经的许多难题,却不是新约作者的应对之道。我们经常在新约圣经看到「经上记着说」,正是因为新约作者认定新旧两约都是同一位上帝所启示,所以不断陈明旧约在新约的应验。两约都是以基督为中心,也是上帝在亘古以前就已定下的旨意,新约的成就,正显出上帝的信实及言出必成的权能(以赛亚书46章10节)。
对今时的我们而言,乌德别出心裁的构图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乌德所处的时空背景,人文景物已然和耶稣的时代大相迳庭,这位德国画家的作品也多反映他对当代生活的观察,但耶稣的形象仍与传统画作中的形象相差无几。虽说传统画作中耶稣的形象是否正确尚有可议之处,但也毋须太纠结,毕竟那是出自众多画家约定俗成的结果。乌德刻意的今昔交会,确实引人思想圣经对耶稣永恒属性的启明(希伯来书13章8节)。
我们的处境一直在变,世界的变化在资讯化时代尤为快速,诸多前所未有的议题层出不穷。然而,圣经见证的真理没有改变,不因世界的更替而更改一字一句。事实上,人类的本质也没有因着时代而改变,仍是生在罪中而终将死亡的人,仍是亏缺上帝荣耀的人,仍是敌挡真道的人,这么说起来,现代人即使有飞天遁地之能,实在与创世记3章堕落后的始祖没有两样。
为此,耶稣基督成就的福音依旧不可或缺。因着耶稣成就的义,人得以解决罪的问题而称义;因着耶稣设立的恩典,人得以解决死亡的问题而获致永生;因着耶稣所流的血,人得以与上帝和好。这一切,正始于道成肉身,住在我们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