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主日學聖經課程》

| | | | 轉寄

第一課 耶穌時代的背景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本課目的:

在探討耶穌生平以前,先瞭解耶穌出生前後的時代背景。

▲具體目標:

上完本課以後,學生應該能夠說出:

  1. 兩約之間猶太人的一個重要事蹟。

  2. 耶穌時代其政治、文化及宗教受誰的影響較深。

▲本課金句:希伯來書 1:1-2a

 新標點和合本:

上帝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

 現代中文譯本:

在古時候,上帝多次用多種方法,藉著先知向我們的祖先說話;但是在這末後的日子,他藉著自己的兒子向我們說話。

 台語白話字:

Siong-te ti chai-cha i-keng thof hiah e sian-ti, eng choe-choe toa, choe-choe, hong-hoat, ka liat-cho. kong;tan ti hiah e jit e lo-be, thok I e kia ka lan kong.

 台語漢字:

上帝佇在早已經託許個先知用多多段、多多方法給列祖講,今佇許個日的路尾託伊的子給咱講。

▲本課大綱:

 一、兩約之間

 二、時代背景

  1. 羅馬的影響─政治

  2. 希臘的影響─文化

  3. 猶太的傳統─宗教

 三、耶穌生平大綱

 四、各福音書特色

▲討論與分享(請擇題討論):

  1. 談談你對本課程的期待。為什麼你會來參加「耶穌生平」這個課程?

  2. 讀完兩約之間這段猶太的歷史,你有何感想?它對我們華人有何啟發?

  3. 耶穌當時猶太社會的特色是什麼?我們現今社會的特色又是什麼?二者之間有何異同?

  4. 台灣本身深具豐富的多元文化,你想,以何種方式和人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較能成功?有何困難?

▲課程內容

一、兩約之間

  聖經的舊約止於以色列亡國被擄與歸回,當時歸回的主要是猶大支派,後來又發展出以遵守律法為主的猶太宗教,所以他們就被稱為猶太人。從那時起,一直到耶穌的時代,可以說歷經了四個時期(註 1),總共有五百多年(註 2)。這段時期通稱為兩約之間,亦即新約與舊約之間。

(一)歸回時期:這是波斯統治的時代,公元前 538-332 年。

  波斯王古列時期,猶太人第一次歸回,由大衛的後裔所羅巴伯與祭司約書亞領導。他們一回到猶大地,立刻著手重建聖殿,但是才開工沒多久,就遇到鄰邦阻撓,建殿聖工遂遭擱置。幸好此時有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及時起來鼓勵百姓,他們才在大利烏王一世第二年復工,而於第六年完工。這段建殿經過記載在舊約的以斯拉記裡。

  文士以斯拉帶領第二批猶太人歸回,他搜集、考究律法,並在聖殿裡負責教導律法。相傳五經的編纂他的功勞不小。同時期還有省長尼希米,率領百姓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並整頓當時一些弊病。稍後,猶太人險遭滅族,以斯帖挺身而出,整個民族得蒙上帝奇妙拯救。

  最後,瑪拉基提醒百姓歸向上帝,並且預言主的使者即將來到。舊約就寫到瑪拉基書為止。

(二)熬煉時期:這是希臘統治的時代,公元前 332-167 年。

  希臘在亞歷山大的率領之下,征服波斯,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接著,他又揮兵南進,征服埃及,在尼羅河口建立一個完全希臘化的城市,以自己的名字為城名,叫做亞歷山大城。亞歷山大早年師事亞里斯多德,熱愛希臘文化,深信藉著希臘文化可以統一天下。因此,他把希臘文化散佈到他所建立的帝國各處。但是他在 33 歲時英年早逝,死了以後,帝國分裂為四,其中兩個與猶太地(註 3)有密切關係,亦即南邊的埃及多利買王朝與北邊的敘利亞西流古王朝,此兩王朝在文化上均承襲希臘的影響。猶太位於兩雄之間,不但成為兩雄必爭之地,也成為他們交鋒之處,因而經常成為殺戮戰場。

  首先,猶太在埃及多利買王朝的統管之下(公元前 323-198年)。此時,埃及的統治者仍為希臘人,不過,其推行希臘化的手段比較溫和,而且不干預猶太人的宗教。多利買王朝的非拉鐵非王(公元前 285-246 年)還在亞歷山大城建立一個宏大的圖書館,收藏各國圖書。他善待猶太人,致力保存猶太文化,甚至花錢買贖猶太奴隸。最重要的是他召集猶太學者完成舊約翻譯工作,舊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就在非拉鐵非王的授命下完成。

  接著,敘利亞的西流古王朝接管猶太(公元前 198-167 年)。原先,猶太人歡迎安提阿古 III 的統治,但後來他與羅馬交戰,戰敗需賠鉅款,遂向猶太人索重稅,而引起猶太人的不滿。他把巴勒斯坦及鄰近地區劃分為加利利、猶太、撒馬利亞、特拉可尼等區。等安提阿古 IV 繼位時(公元前 186 年),猶太人可以說開始了一段艱苦的歲月。西流古王朝原先就致力於傳播希臘文化,鼓勵屬民學希臘語,並接受希臘的風俗習慣。在猶太人中間為了要不要接受希臘化,已經產生不同看法。有些顯赫富有的人,為了迎合統治者,就全盤接受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可謂當時之新潮派;他們則自稱為進步黨或自由派。另一些比較保守的人,堅持猶太傳統文化及信仰,他們自稱為哈西典人,意思就是敬虔派。安提阿古 IV 極力推行希臘化,他傲慢又兇殘,向猶太人索重稅,並且兩次接受賄賂,任意更換大祭司,因此遭猶太人抵制。有一次他和埃及王打仗,猶太人聽說他陣亡,大開慶祝會,不料他活著回來,見狀大怒,更加逼迫猶太人,不准他們行割禮、守安息日,並擄掠耶路撒冷。據說他殺了四萬,又俘虜四萬。最叫猶太人難以消受的是,他在耶路撒冷聖殿裡安放宙斯(Zeus)的神像,立宙斯的祭壇,又強迫猶太人獻豬給宙斯,時為公元前 168 年 12 月 25 日。猶太人對他可以說恨之入骨。

(三)中興時期:這是馬加比革命的時期,公元前 167-63 年。

  安提阿古 IV 不但在耶路撒冷這樣做,還要把這種拜偶像的習俗推行到各地。公元前 167 年,有一個敘利亞軍官率領一批士兵來到耶路撒冷城西的莫頂(Modin)小城,高築希臘神像,並召人民來獻祭。他對當地極有名望的老祭司馬他提亞(Mattathias)威迫利誘,要他帶頭順服國王,獻祭給神像。馬他提亞不從,但有一個猶太人為了討好長官,竟然上前獻祭,馬他提亞見狀,怒不可遏,當場就把他給殺了。他的兒子們一不做,二不休,又把敘利亞軍官也殺了。經他們登高一呼,凡是願意敬拜上帝,遵守律法,不願意聽從國王去拜偶像的猶太人,都來跟隨他們。馬他提亞此時年紀已經老邁,臨終時指定三子猶大繼續領導。猶大驍勇善戰,大家暱稱他為馬加比(Maccabees),意思就是「執鐵鎚者」,因此這段事蹟就被稱為「馬加比革命」。

  兩年後,也就是公元前 165 年的 12 月 25日,猶太人在耶路撒冷潔淨聖殿,去除偶像,再一次將聖殿奉獻給上帝,這就是耶穌時期「修殿節」的由來。猶太人現在稱它為「看努加」,亦即「奉獻節」的意思;又由於過節時家家戶戶點臘燭慶祝,於是又叫做「眾光節」。

  之後,猶太人在馬他提亞五個兒子們逐一領導之下,繼續奮鬥﹔雖然敘利亞王屢次派軍隊鎮壓,皆未成功。到馬他提亞其中一個兒子西門任領袖時,他被猶太人擁立為終身大祭司。此時敘利亞國力稍弱,需要猶太人的支持,遂容許猶太人自治。西門在公元前 139 年又與羅馬結盟,羅馬承認猶大國的獨立自主權。但是未多久,西門和他的兩個兒子被他的女婿暗殺,僅存的兒子約翰赫迦納及時登基,赫迦納終成大祭司和國家元首,這就開始了哈斯摩年王朝(註 4)。

(四)亡國時期:這是羅馬統治的時期,公元前 63 年─公元 70年。

  猶太人在敘利亞西流古王朝沒落之後,經過一百多年光榮的獨立時期。其實猶太人真正的敵人不是外來的侵略者,而是內部的不團結。當時,猶太人有兩大黨派,一個是支持馬加比家族作君王和祭司的人;他們擁有政治權勢,是耶穌時代撒都該人的前身。另一個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哈西典人。他們原先也支持馬加比家族,但是在爭取到宗教方面的自由之後,即不再過問政治;法利賽人就是從他們演變而來。這兩派的人經常有爭執,而哈斯摩年王朝更是為了王位的繼承,內部迭有紛爭。當時,羅馬正逐漸興起,猶太最後敵不過羅馬的勢力,終為羅馬的龐貝將軍所奪。

  此時有以土買人(亦即以東人)安提帕崛起,他被龐貝授命為哈斯摩年王朝的首相和顧問,在猶太地操有實權。但是他同時卻又幫助凱撒,因此當凱撒後來戰勝龐貝成為羅馬皇帝時,就委派安提帕為猶太、撒馬利亞和加利利三省的省長,其兒子希律後來更被封為王。哈斯摩年王朝到此告一段落,其子孫只能擔任大祭司職。希律,就是後來被稱為大希律的,四處逢迎,起初極力援助安東尼 (Antony),後來又見風轉舵,支持屋大維 (Octavian),因此,不論誰當羅馬皇帝,希律都得到他們的信任。屋大維,亦即後來被尊稱為奧古斯都的,當上羅馬皇帝以後,更把猶太附近的撒馬利亞、加利利、推羅海濱,甚至遠到埃及,都交給希律管轄,並正式任命他為王, 時為公元前37 年。希律為討好猶太人,在公元前 20 年為他們蓋了一座宏偉的聖殿,但聖殿尚未蓋成,他就在公元前 4 年去世,他的兒子們被封為巴勒斯坦不同地區的分封王。

  猶太人雖然有這些外來的分封王,但是真正控制他們,得其心的是祭司。大祭司的職位原是世襲,而且是終身職。與祭司共同治理百姓的還有由長老們組成的議會。除了納貢和外交事務外,猶太人其實享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但是猶太人還是不滿羅馬的干預與統治,陸續有叛變,惟其內部卻又不和;公元70 年羅馬的提多將軍摧毀耶路撒冷,其軍隊焚燒聖殿,猶太人自殺或被殺的很多,猶太史家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所寫的書《猶太戰史》對此有詳細描述。猶太人最後一次起義是在公元 135 年,由巴克巴(Bar-cachba)所領導,導火線是因當時羅馬皇帝哈德良 (Hadrian, 117-138 A.D.)下令禁止行割禮,並在耶路撒冷聖殿舊址建造朱彼特(Jupiter)神廟。但此叛變並未成功,巴克巴被捕。從此以後,耶路撒冷變成羅馬人的城市,猶太至此可以說是徹底覆亡(註 5)。

二、時代背景

(一)羅馬的影響─政治

  耶穌時代,猶太人在政治方面受羅馬統治,在文化方面則受希臘影響,再加上猶太本身傳統的宗教,就形成耶穌所處之時代的背景。

  羅馬對它所征服的地方,安定的省份由元老院管理,指派省長統治,常有暴亂的則由皇帝直接派軍隊駐守,由提督、巡撫或地方長官管治(註 6)。

  大希律靠其政治手腕被羅馬皇帝委任為猶太人的王,他曾經要殺嬰孩耶穌,沒有成功。他死了以後,遺囑將王國分給他三個兒子,見圖一。當然,這還需經過奧古斯都皇帝的批准。

亞基老 管理猶太、撒馬利亞和以土買等地,他不能稱為王,只能稱為總督(ethnarch)。
希律安提帕 管理加利利和比利亞,他的地位是分封王(tetrarch),權力比總督小
腓力 I 管理巴勒斯坦北部及東北部,包括特拉可尼,以土利亞等地。

 

  亞基老就是馬太福音 2:22 所記載的那位,但他不受猶太人歡迎,又任意更換大祭司,猶太起而反抗,到處都有暴動。後來猶太人向羅馬皇帝極力請願,皇帝就將他免職放逐,改派巡撫來管理猶太地。所以在新約時期,有時提到王,有時提到巡撫。

  希律安提帕就是娶其兄弟腓力 II 之妻希羅底,並殺死施洗約翰的那一位。耶穌在世時大部份時間在加利利,就是在希律安提帕的管轄區。他聽到耶穌的名聲,以為是施洗約翰從死裡復活,想要殺耶穌,耶穌稱他為狐狸(路 13:32)。希律安提帕曾經向皇帝陳情,希望獲得更大權勢,但被懷疑具有野心,最後被羅馬皇帝放逐,死於異域。

  腓力 I 是唯一做得比較好的一個王,任內諸多建樹。他不是希羅底原來的丈夫腓力,但他娶希羅底女兒撒羅米為妻。他為紀念羅馬皇帝奧古斯都重建古城班尼亞(Panias),改名為凱撒利亞(Caesarea),但為與其他同名城邑有別,這城被稱為凱撒利亞‧腓立比(太 16:13)(註 7)。

  稅吏是替羅馬政府收稅的。通常皇帝只訂一個數目,全權委託稅吏辦理,稅吏常任意訛詐人,多收的歸自己口袋,故為猶太人所痛恨。

(二)希臘的影響─文化

  希臘文化隨著亞歷山大帝的東征而帶到巴勒斯坦,這些文化和當地文化結合,產生了以希臘文化為主的混合文化,史學家稱之為「希臘化文化」(Hellenism)。當地的城市,不但希臘式建築十分流行,希臘文也成為朝廷與民間通用的語言。這種情形在羅馬統治以後,並未改變。希臘文化可以說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新約就是用希臘文寫成的,所以它能夠很快地流傳到各地。

  希臘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崇尚自由、民主與獨立的精神,其文學、藝術亦十分發達。希臘人為了解答人生問題,產生了禁慾的斯多亞主義和享樂的伊匹鳩魯派﹔同時還有智慧主義,新柏拉圖主義,犬儒主義,懷疑主義等各個哲學門派。而希臘人生性好奇,約翰福音 12:20-21 記載有幾個希利尼人要來見耶穌,希利尼人就是希臘人。當使徒保羅來到希臘的雅典傳福音時,當地人都很好奇地要來聽聽看他要說些什麼(徒17 章),這都顯示出希臘人好奇求知的特性。

(三)猶太的傳統─宗教

  希臘文化帶給猶太人的衝擊是,他們能否同時接受希臘文化,而仍然忠於他們傳統的信仰。猶太人有的受希臘化影響較深,思想比較自由,比較追求物質享受,這種人大多散居在各地﹔有的思想比較保守,抗拒希臘文化,這些人多居住在猶太本土。耶穌當代猶太人的宗教集團和黨派可分下列幾種:

祭司:

祭司的職責原是獻祭、傳達上帝的旨意並教誨民眾。以色列人從巴比倫歸回以後,沒有王,外邦人也不希望大衛王室抬頭,祭司的權力便逐漸擴張而擁有政權。馬加比革命之後所建立的王朝更是祭司主政。但是在政治環境爭權奪利的風氣之下,祭司也難保清高。而外來的統治者有時任意廢大祭司,另立新祭司,甚至還有人用錢收買而得大祭司職。

文士:

文士原是抄寫律法的人,由利未人擔任,他們保存聖經,不遺餘力。以色列人被擄分散在各處設立會堂時,文士研讀並解釋律法,在教導百姓遵行律法上扮演極重要角色。像以斯拉就是文士,又是祭司。但是後來祭司慢慢忽略律法,文士就與祭司分開,而形成另一個專業。

法利賽人:

法利賽人的意思是「分別出來」,他們是與當政者不合而分離出來的一班虔誠人士,約在公元前 150 年形成。他們遵行律法,相信死人復活。在耶穌出生前一世紀,法利賽人中有兩位極具影響力的大拉比 ,形成法利賽的兩大學派,由希列(Hillel) 和沙買(Shammai)所領導。希列生於巴比倫,後來遷居耶路撒冷,對律法採取比較自由的態度。沙買這一派比較嚴格,他們反對那些傾向羅馬的政黨,同情並贊助謀求國家獨立。使徒保羅的師傅迦瑪列乃是希列的孫兒。

撒都該人:

撒都該人可能源自所羅門王時代的撒都,他們多為祭司階層的人,可以說是當時的執政者與權貴。他們崇尚理性,只接受摩西五經,不相信死人復活,反對法利賽人在律法之外又加上許多遺傳。其實撒都該人的興趣在於政治,多過宗教。

  以上四種人,文士和祭司是一種職業,法利賽和撒都該則為一種黨派。文士多半為法利賽人,但亦有少數為撒都該人;祭司則多半為撒都該人,亦有少數為法利賽人。此外,在新約聖經中還提到希律黨和奮銳黨。希律黨是擁護希律做王的人;奮銳黨主張與羅馬對抗,不惜使用武力。但到公元第二世紀猶太覆亡之後,大部份的黨派都消失無蹤,只有法利賽黨存留下來。

  主耶穌降生時,正值羅馬人統治,但希臘文化瀰漫羅馬帝國各地,這正是福音傳播的最佳時機。

三、耶穌生平大綱

  耶穌的一生從降生,受洗,受試探,開始初期傳道,選召門徒,後來周遊加利利,向北隱退,晚期在猶太地傳道,又到約但河外的比利亞。最後走向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第三天復活,四十天後升天。

  如果以時間來劃分,約翰福音曾標出時間,提到耶穌上耶路撒冷過節,我們方知耶穌在地上一共傳道三年多。耶穌所過的第一個逾越節記載在約翰福音 2:13。5:1 記載的是可能是第二個逾越節,也可能是稍後的住棚節。6:4 則記載第三個逾越節。12:1第四個逾越節時耶穌受難。

  本課程按照四福音書,將耶穌生平分為十三段,逐課介紹,其大綱及相關經文如下: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約翰福音
耶穌時代的背景        
耶穌的降生與童年 1-2 章   1:1 1-2 章
受洗與受試探 3:13-4:11 1:9-13 3:21-4:15 1:31-34
施洗約翰的見證 3:1-12 11:1-19 1:1-8 3:1-20 1:1-42 3:22-30 14:1-11 6:14-29 7:18-35 10:40-41
初期傳道 2-4 章      

選 召 門 徒

初遇門徒 1:35-51      
召四徒 4:12-22 1:14-20 5:1-11  
召馬太 9:9-13 2:13-17 5:27-32  
設立 12 使徒 10:1-20 3:13-19 6:7-13 6:12-16, 9:1-6
作門徒代價 16:13-28 8:27-38 9:23-27 14:25-35
作門徒賞賜 19:23-30   10:23-45 18:24-30
差遣 70 人   10:1-24    
周遊加利利:耶穌的教訓和神蹟 4:1-14:36 1:14-7:23 4:1-9:17 5:1-7:1
向北隱退:耶穌的身份和使命 15:1-18:35   7:24-9:50 9:18-50
猶太後期的傳道     7:2-10:39  
約但河外(比利亞)的傳道 19:1-20:16 10:1-31 16:1-18:30 10:40-12:11
前往耶路撒冷 20:17-34 10:32-52   9:51-19:28
耶穌受難 21:1-27:56 11:1-15:47 19:29-23:56 12:12-19:42
復活與升天 27:51-28:20 16:1-20 24:1-53 20:1-21:25 (徒 1:1-11)

 

四、各福音書特色

  四福音書記載耶穌的事蹟,重點各有不同。

  馬太福音有濃厚的猶太色彩,它引用舊約聖經最多,目的是要向猶太人證明,耶穌就是舊約所預言的那一位。馬太福音比較不重視個別的人物,它側重在教導,收錄最多耶穌的講道篇,約佔整本福音書的五分之三。此外,馬太福音是四本福音書中唯一提及「教會」兩個字的福音書 (太 16:18、18:17)。馬太福音用「天國」,而不用「上帝的國」。他強調的是「耶穌為君王」這個角色。

  馬可福音相傳是稱呼約翰的馬可,在做彼得助手時,將彼得所講述耶穌的事蹟記錄下來。馬可福音簡潔扼要,只描述事實的經過,而不重視論題。它處理耶穌事蹟的方式全是客觀性的,很少作評論。在馬可的筆下,耶穌風塵僕僕地,一個事件接著另一個事件,有人說,馬可福音所刻劃的是「耶穌是僕人」這個角色。

  路加福音是保羅的醫生朋友路加所寫,是四本福音書中最具文學性的一本。路加福音強調聖靈,強調救恩的普世性,也討論到許多重要的教義,像耶穌的位格,悔改,得救,稱義等等。此外,路加特別注意到財務相關的事務,而且對個別人物,特別是一般人所忽視的婦女、孩童、窮人、被藐視者等,有詳細的描述。在路加福音的刻劃底下,耶穌是一個人子。

  約翰福音與其他三本福音書有顯著的不同,它未提及耶穌所說的比喻,有關耶穌所行的神蹟也只提了七個。它特別強調耶穌的神性,但是在描述各樣事件時,同時也顯出耶穌是一個完全的人。它屢次提及耶穌在耶路撒冷過節,並討論許多有關生命的真道。

 以一個表來歸納四福音: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約翰福音
對象 猶太人 羅馬人 希臘人 全世界的人
耶穌角色 君王 忠僕 人子 上帝
重點 著重主所說 著重主所作 著重主自己 別人與主辯論

▲附註:

 1.陳潤棠,《新約背景》(台北:校園出版社, 1986), pp.25-128。陳潤棠從被擄時期開始談起,加上歸回、熬練、中興、亡國,總共有五個時期。這裡只介紹歸回以後的四個時期。

 2.兩約之間通常說有四百多年,這裡說五百多年係涵蓋了舊約末了波斯王統治之下歸回重建的時期。

 3.猶太地(Judaea)是希臘和羅馬對猶大(Judah)的稱呼。猶大原為以色列分裂後的南國,亡國被擄之後被併入撒馬利亞省,尼希米時期則單獨成一省,有自己的省長。

希臘羅馬時期的猶太(Judaea)廣義來說,它涵蓋整個巴勒斯坦,包括加利利和撒馬利亞;狹義的意思則只包括原先猶大的地區。猶太地(Judaea)和信奉猶太宗教(Judaism)的猶太人(Jews),三者中文易混淆,需加區分。

 4.哈斯摩年是馬他提亞曾祖父的名字,被沿用為其後代王朝的名稱。

 5.滕慕理,《新約綜覽》(香港:宣道出版社, 1991), p.47.

 6.同上 p.25.

 7.「凱撒利亞‧腓立比」是新標點和合本的翻譯,和合本譯為「該撒利亞腓立比」。

 8.拉比就是老師的意思。

▲背金句:希伯來書 1:1-2a

▲作業:

  1. 請閱讀第二課的課文。
  2. 每週讀經:

第一種進度表:請閱讀馬太福音 1-8 章。

第二種進度表:請閱讀馬太福音 1-2 章、馬可福音 1:1、路加福音 1-2 章。

(採用第一種進度表,每週平均讀 8 章聖經,從馬太福音開始,中間穿插約翰福音。

此進度表的優點是每週讀聖經份量一樣;缺點是所讀的和上課內容不一定相配合。第

二種進度表主要是配合下一週上課內容,但需要讀的經文有時多,有時少。不論採取那一種進度表,上完一學期的課之後,均可讀完四福音一遍。因此,請老師和學員們商量,看要採取那一種進度表。如決定採用第二種進度表,遇到經文較少時,要先讀下週經文,免得遇經文稍多時讀不完。)

 

歡迎參觀 梁望惠 的個人網站



成人主日學聖經課程簡介
       
律法書| 王國的建立| 列王與先知| 詩歌與智慧文學| 先知書
     
耶穌生平| 使徒行傳與保羅書信| 門徒書信與啟示錄
【版權所有 歡迎應用 勿作商業目的之用】
欲購書籍,可洽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tel:886-2-23625282 ex 215 or 218, email: yoh-nuo@mail.pct.org.tw。另,出版單位已不再提供幻燈片,敬請諒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