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跟讀者透露一個不可告人的小秘密:作家遣詞用字,看起來胸有成竹,頗具見解,但是我們寫的,通常是自己心嚮往之而不可及的題目。所以,論婚姻的書往往生自於困難的婚姻;論禱告的書可以追溯到作者對禱告的窘迫。沒有人比我的朋友曼寧(Brennan Manning)更淋漓地流露出這一點。今天(4/27)應該是他七十九歲生日,不過他於兩週前過世。曼寧的筆只吹奏一個單音符曲調--恩典的音籟--而他的一生體現,也辜負了這個題目。
當他要寫回憶錄,書名取為《一切都是恩典》(All Is Grace),我答應寫推荐序,但出版社私下卻懷疑能不能寫得出來。曼寧的憂鬱症復發,又落入一生都在奮戰的酗酒問題,也摔壞了肩膀與肋骨。有好幾次請他到大學或教會演講的人打電話給我,說「我們聽說他喝酒過量,而且講的事情有些是捏造的。」
兩項罪名都成立。正如他在回憶錄所坦言,十八歲的時候就每晚喝上一打啤酒,再灌下比這個量少的威士忌跟清酒。他的演講生涯中不時有失足再犯的時候。他寫道自己如何對著一票聽眾傳授靈性智慧,接著馬上住到汽車旅館喝到酩酊大醉。他也可以連續喝個幾天,然後直接飛到下一個演講地點。難怪他會捏造故事,因為他已經分不出是真實還是虛幻了。
回憶錄也提到自己在紐約市的一個艱困的愛爾蘭天主教家庭長大,那個沒有愛,不堪回首的童年。他後來加入海軍陸戰隊,體驗到一次出奇的悔改經歷之後,生命大轉彎進了方濟修會。有段時間他在大學或神學院作校牧;參加法國的「耶穌小兄弟會」(Little Brother of Jesus),作工匠的助手或是洗盤子;在西班牙的沙漠洞穴住了六個月;回到美國幫助捕蝦工人與他們的家庭。在紐奧爾良定居後,他為了結婚離開方濟會,但十八年後黯然離異,這也是酗酒無法自拔的另一下場。
曼寧的聽眾漸漸主要是新教福音派信徒,因為他是「不在任神父」,很多天主教的聚會場合不歡迎他。他身材瘦削矮小,一頭花白的頭髮,演講通常用下列很「俗」的開場白:
「我要套用聖法蘭西斯往翁布里亞的路上遇見聖道明說的話,『嗨』。」但接下來聽眾如醉如痴,聽他以響亮的聲音與嘻哈歌手般的詩韻節奏,吟唱神的恩典頌歌。
「我曼寧為什麼令神喜愛?因為一九五六年二月八日,因著一次驚心動魄、改變生命的經歷而經自己的生命獻給耶穌;因為我打從一九六三年按立作神父,周遊全國、全世界,宣講恩典的好消息,所以上帝愛我嗎?我奉獻什一給窮人,所以上帝愛我嗎?我當年在紐奧良的貧民窟,幫酗酒的、有毒癮的、飽受愛滋折磨的人,所以上帝愛我嗎?我每天禱告兩小時,所以上帝愛我嗎?如果我信這一套,我就是個法利賽人,因為我就會覺得因著某些善行,理當與基督親密自如。恩典的福音是說:『曼寧,你只因為一個理由值得愛--因為上帝愛你…沒有其他!』」
他聲調愈趨昂揚,令全場聽眾為之入神著迷。有位校牧對我說,從沒有一位講員能夠像這名從紐澤西來的酗酒、蒼老、沒作成神父的曼寧,給難以捉摸的學生帶來那麼大的衝擊。
權力與榮耀曼寧讓我想起小說家葛林的傑作《權力與榮耀》裡的「威士忌神父」。我們固然永遠不會知道他的名字,他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個人生敗將,是個「喜歡不該喜歡的東西」的笨蛋,但是小說結束之際,我們看見被他改變,甚至可以說被他的生命與見證轉化的一群人。你若在Google上鍵入曼寧的英文名字Brennan Manning,能稍微體會哪些人曾受到他的春風化雨。其中包括波諾(Bono)、福音歌手理查.慕林思(Richard Mullins)、葛理翰的外孫查維進(Tully Tchvidjian)這些名人,以及平凡不起眼、「衣衫襤褸」的人。他們都從這位當代的威士忌神父,初次體驗上帝的愛真確無比。
阿爸的孩子「靠恩典生活,就是要承認自己的整個生命,光明或是黑暗」曼寧寫道。「坦承我的陰暗面,就發現自己的真貌,以及什麼是上帝的恩典。」他生前加入一個叫作「惡名昭彰罪人」(Notorious Sinners)的當責團體,不過對於他當責的成效則不一。他在《阿爸的孩子》(Abba’s Child)也寫道,「在愛的行伍,只有受傷的軍人才能服役。」我們這些愛惜他的人都希望他不要受這麼多傷,因為我們知道酒精對他的肝臟與頭腦造成的損壞。最後,他幾近失明,常常摔倒,可說是完全患了緊張性精神分裂症。
曼寧喜歡以他最動聽的愛爾蘭英文口音,講一名愛爾蘭神父的故事。神父有一天走路巡視鄉間教區,看見一名老農夫跪在路邊禱告。神父不禁刮目相看,對他說:「你跟上帝一定很親近。」農夫抬起禱告的頭,想了一會兒,微笑說:「沒錯,祂很喜歡我。」我想他講述這個故事,因為他極力想要相信這則故事。他比誰都清楚自己的瑕疵,雖然如此,還是竭盡服事上帝。只是我在想,在他七十八年多的地上歲月,可曾真正感受到他對別人鏗然有力所宣講的上帝的愛嗎?曼寧兄,生日快樂。現在,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
about 楊腓力(Philip Yancey)《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的特約編輯;其著作豐富,多本著作榮獲美國ECPA書藉金牌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