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廖乃慧 2016.12.18
對現代人來說,一份工作能做多久?可能年輕人會覺得:試試看,如果不合意,再換一個。但《突破服事倦怠》的作者約翰.山弗得屬於上一代。牧會十九年後,他正式向美國聖公會提出辭呈,而後因著累積許多相關閱讀和學習,為病人做心理分析,正式掛牌做心理諮商師,直到退休。
突破服事倦怠擁有教牧和專業諮商背景的山弗得如此定義「倦怠」(burnout):「不易入眠;抱怨身體異常,例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頭痛、腸胃不良;不管怎麼休息睡覺都還是長期疲勞,惟有渡假才稍作改善;成績低落;持續憂鬱;不斷地抱怨無聊。」看到這樣的定義,很多人心中可能會想:這樣的人八成是憂鬱症患者?或者得了腸胃炎?甚至他活得不耐煩?分明有好日子,卻無法好好享受,活得不快樂。甚至老一輩的人恐怕會看不慣,覺得年輕人怎麼搞成這個樣子?
但是,感謝今天有心理分析師,他們可以得到合適的對待。究竟什麼人會倦怠?從山弗得執業的背景來看,相信他會有一個長長的單子,且非常熟悉每個病人的背景,可是為什麼他單單寫了《突破服事倦怠》(Ministry Burnout)一書呢?他當過十九年的教區牧師,從一個嫩嫩的助理牧師,成為一個講道令人印象深刻的資深牧師。他承受過許多壓力,有形的、無形的,因此樂意為教會的牧者完成一個獻禮,使他們有機會明白自己恐怕已經耗損,需要留意,不要以為只要熬一熬,多一個休假,也許就可以換個心情。
雖然我在神學院畢業兩年後就讀過《突破服事倦怠》英文原書,但隨著牧會時間增長,我發現,原來要不倦怠真的不容易。我目睹同工總是需要在自己的休息日,到醫院探望將要動手術的病人、或者快要安息的病人。我已經把這樣的服事當成是休假日中非常重要的事,做這樣的事就如醫生在安息日也看垂危病人一樣,那是需要的;這能為你帶來滿足感,看到上帝的聖工能完成,是何等和諧與美麗。但是長此以往,總有透支的一天。對於華人教牧來說,傳統文化裡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衡量一個傳道人是否忠心到底的重要判準。那些退休之後、再接受另外一個新委任的牧長,只要死在任內,就會得到很高的評價,讓信徒無限地懷念。正因華人「勤有功,嬉無益」的觀念實在根深蒂固,所以我們更需要用心來體會山弗得的提醒。
在本書的建議之外,以下兩方面的補充和提醒,則希望提供所有讀者參考:
第一,全球化帶給所有人許多挑戰。它像是雙刃的劍,使我們比前人更容易提升,但也使現代人的競爭比以往更激烈。例如,現在你只要通過youtube,就能快速學到各樣新技能,從前看不到的書刊,彈指之間就可以買到。同樣的,回到山弗得的話,在今日社會要更新你那「疲憊的自我」,頗為容易。因為回到家裡,今天想不通的問題,可能在網上就找到解答。然而,我也聽過三十歲這一代人的回應,他們經常被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淹沒,每天都覺疲累。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也許你需要找一個治療師,理解你這種疲憊的感覺。
第二,聆聽你身體的聲音。我們要承認自己有侷限,找人來指導你吧。作家哈吉(Hoge) 和魏格爾(Wenger) 給每個牧者忠告:找一個治療師(therapist)、導師(mentor)和牧者(pastor)陪伴你!我記得有一次去整脊,結束後脊師找我坐下,跟我促膝談話,他說,無論壓力來自什麼地方,我一定要自知,然後解決它。
那番談話對我幫助很大。後來,我逐漸承認,自己有許多身體上的毛病,其實跟沒有好好保養自己的經絡系統有關。於是,我每天晚上會留一段時間,保養顧惜自己的身體。耶穌說:「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這句話很重要。我們會生病,需要醫生,所以不要忌諱投醫,反倒要因為身邊的人需要關懷,而願意累積健康、保養的相關知識,然後與人分享。當我懂得顧惜自己,在牧養過程中,也就能夠顧及別人。有一個很愛護我的治療師鄭重交代我:晚上八點之後不要工作,連家務都不可以做,因為繼續用腦或用手指,會影響睡眠品質。七點之前必須吃完晚飯,八點之後不可以工作,十點應該跟手機和家裡電話說晚安,然後開始保養身體,讓身體可以放鬆下來。十一點之前要躺下。那麼,何時晚禱?其實,一整天都要記得禱告,與我們最大的醫師對話,不要等到晚上才禱告。
願那呼召你來服事的主,總是點燃起你心中對主的愛慕,以最大的熱忱來研讀主言,讓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被提醒是誰呼召你。當然,誠然有人面臨如以利亞那樣的焦慮與困境,也絕對不要灰心,就好好靜下來,靜默吧!上帝的愛是不會離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