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閱讀的力量 ── 衛雅各談網路時代的閱讀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衛雅各 James Emery White,華人基督徒或許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在西方,這個名字卻是神學、教會歷史、基督徒文化培育的重要推手。喜歡讀書的衛雅各,大學主修公共關係與商學,在南方浸信會神學院取得道碩和博士學位。隨後於美國范德比爾大學進修宗教史,並於英國第一學府牛津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他曾在戈登─康維爾神學院擔任院長,教授基督教神學與文化,現在是美國北卡州麥克林伯格社區教會的創辦人兼主任牧師。

衛雅各對文化、教育、傳媒等議題很感興趣,多有觀察。他認為處在「加速度」網路時代的基督徒,面臨最直接衝擊的挑戰就是學習(learning)與思考(reflection)的能力。乍聽之下我們可能會疑惑,現在的資訊太垂手可得,我們需要什麼,只需請益古狗大神或登入臉書,輸入關鍵字,從食衣住行育樂,到人際互動交友,都能找到想要的資訊和人,照理說,我們應該是比上個世紀以前的所有時代,都來得更「浸泡」在無處不學習的環境中才對啊?

衛雅各認為,科技的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但也動搖著學習的本質,挑戰著學習的深度。由於資訊太過便捷,我們往往可以自由選擇要看什麼,要聽什麼,但浸泡在滿足自我需要的世界中久了,會降低對受教(educated)的尊重,或容易只從效益觀(utilitarian)來選擇自己該受的教育。資訊看似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卻不同於知識的增加,更不等於智慧的累積。資訊保護著我們活在一個不受打擾的舒適圈,不需要接受挑戰和改變,但知識和智慧,經常需要透過挑戰、生命改變、品格的塑造才能獲得。

他曾在《迎戰關鍵年代》(雅歌出版)提到現代傳媒對削弱思考的負面影響。電視新聞經常選擇性的轟炸式報導,誤導我們對世界上最重要事情的認定,例如轟動一時的戴妃之死。透過視覺畫面的傳播,媒體操控著觀看者的情緒,讓全球錯以為失去戴妃便是失去了貴重的珍珠,同一禮拜德蕾莎修女的過世,卻被媒體嚴重忽略。

名導演奧力佛史東(Oliver Stone)曾說:「影像不能決定什麼是真實,也沒有一個人看完一部三個小時的電影,便認為那就是一切的真相。這是為什麼人們需要閱讀。」衛雅各非常認同這句話,他認為基督徒不能被動地用影像來感覺這世界,回應這世界,更需要透過閱讀書籍深化思考,以此才能讓「如何思考才像基督」內化為基督徒的思考模式,回應周遭的文化亂象。

那麼,究竟該如何加強學習力,培養思考力呢?衛雅各認為,提升基督徒的文化素養,至少有三個方向可以努力:閱讀聖經、閱讀歷史、閱讀神學。

衛雅各說,和各樣的知識和教育相較,聖經教育是基督徒最根本的教育。我們必須先成為聖經的學生,聖經經文必須成為我們的老師,才能讓神的話語在我們裡頭有根有基。基督徒充實生命和心靈最好的方式,是大量閱讀聖經,但不只是研讀(study),還要常常把默想(reflection)列入讀經的行動裡,因為研讀很容易將聖經的教導停留在腦袋,默想卻往往帶出實際的應用。

其次是閱讀歷史。歷史不只是年代、人名、地點的堆疊,而是神在這世上的作為,忽視歷史就是忽視神在世上的作為。教會歷史上歷世歷代的教父和聖徒,不惜與當時世上的議題和關乎神的知識摔角,現代有許多議題其實與當時的議題相去不遠,過去基督教文化的智慧結晶、思想的較力,很值得去挖掘、探索。

最後是閱讀神學。我們常說相信神,但究竟相信怎樣的一位神?個人的還是公開的?關心人的還是冷漠的?我們也常說相信聖經,但聖經經文是絕對無誤還是相對的引導?當我們說被聖經的話激勵,是像被巴哈的布藍登堡協奏曲激勵嗎?還是像被其他的事物激勵?凡此種種,都歸屬在神學教育裡頭。衛雅各說,如果聖經是神話語的啟示,歷史是呈現各種優秀心靈與神摔角的舞台,那神學就是將聖經和歷史結合起來,用來回答生命的各樣詰問,也是塑造基督徒靈性的精華所在。

保羅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衛雅各就是這樣一位別出心裁的教育園丁,忠心地在世界的花園裡,翻新基督教文化土壤,培育屬於基督的幼苗,並耐心澆灌,直等到開出花朵,彰顯基督的馨香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