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道維 2011.11.20
真愛聯盟推出「性教慾」的影片以來,有關性別平等教育的議題就格外受到社會的關心與矚目。贊成與反對雙方都是立場鮮明,甚少有交集。或許從雙方所可能共同接受的觀點開始,試著搭起一些對話的基礎。
方便起見,以下會簡稱「贊成目前的性別平等教育的參考教材應該立刻實施」的一方為甲方,而「認為需要大幅修改才能實施」的稱作乙方。以台灣目前的教育光景,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對於孩子直接的影響恐怕還是有限。但是這中間能不能累積出更多的「共識」(而非無法妥協的悲情仇恨),可能才是我們所留給後代最珍貴的資產。
雖然目前雙方爭議的焦點在於同志教育的問題,但整個討論還是應該從整體的性別平等教育出發。以下列出我認為可以成為甲乙兩方共識的基本原則,並附上一些說明,然後提出我個人的建議。
原則一:抽離自身情境,不抹黑與濫情
在公共事務討論中,抹黑別人的動機對於建立共識有極大的傷害。看看我們兩大政黨的諸公就知道這部分是多麼真實,所以我們這些關心教育人士的表現應該要比那些政治人物更有水準。舉例來說,甲方不應再把乙方視為消滅性別平等的霸權,也應了解其重心是在教材的表達方式;而乙方也不應該把甲方當成製造社會混亂的魔鬼,應該更多體會少數族群的心聲。畢竟,如果連成人都這樣互相敵視,那又怎麼能期待我們的孩子有開闊的胸襟呢?
此外,處理公共事務雖要有同理心,但也應該盡量擺脫個人的情感,從無關個人利益的角度來作考量(也就是政治學家羅爾斯的無知之幕)。例如許多看似開明的父母表面上說很尊重同志,卻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是個同志。同理,有些同志因為在幼年承受到許多的心理壓力,有可能不自覺敵視所有質疑同志運動的意見(受迫害者情結)。這些雖是可以體諒與同情的際遇,但顯示尚未抽離自己目前的處境。這樣後來只會變成各執一詞,減少最後折衷妥協的範圍。要作到這第一點,可能也是最難的一點,就需要甲乙雙方的領導人物有足夠的勇氣出面表達對其擁護群眾的制約。
原則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必須同步
我想沒有人會懷疑,國中小的學校教育如果沒有與家庭教育同步,最後的結果幾乎必定失敗。所以如果我們不希望台灣只是多一些表面功夫的性平教育,其內容當然要得到多數學生家長的支持。但目前的課綱與參考教材中的若干內容(例如同志教育與多元情慾的部分)使得許多的家長卻步,擔心平白造成困擾。
在這樣的衝突下,要求全面刪除這些內容並非合宜的辦法,而是應該積極尋求一個折衷點。關鍵在於我們這一代作父母的,雖然多不是前衛思想的擁護者,但仍比我們的上一輩有更開放的觀念。我們也希望孩子在性別平等教育上能學到比我們過去更為正確與實際的教導。所以編寫參考教材的專家學者應該要更多聽取家長的意見,調整內容使之有更廣大的詮釋空間。這會幫助老師按著不同的環境調整而與家長有分工合作的基礎。畢竟,這些參考教材應該扮演著家庭與學校之間黏合劑而非分化劑的角色。
當然,家長的意見也不見得都是教育政策合適的判準,但是這正顯示出目前問題的本質並非在於孩子而是在於成人。所以如果某些教育理念在成人社會尚無法形成共識,應該先以實驗性質的方式開始(例如現代教育之父杜威在1896年的實驗中學),待蒐集足夠多的資料與相關的統計分析後再評估適切性。這時至少因為有更清楚或一致的數據,會大大提高達社會達到共識的機會。若無法達成共識至少也應該忠實地呈現出目前社會上不同的聲音,避免選擇性的呈現單一觀點。
原則三:有智慧地把握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是我們在處裡公共事務時的重要依據,以避免多數人的利益因為追求一個相對較小的目的而有不成比例的犧牲。舉例來說,目前的參考教材已經有相當的篇幅是處理多元性別氣質與反省刻版印象的內容,所以我們應該給予這些撰寫者應有的肯定。因此,這可能是「真愛聯盟」的影片對目前的教材所缺乏的公允評價,以至被批評為片面誤導。不過反過來說,任何一個整體的政策本來就有可能在某些較小的部分(例如這次的同志教育)受到特別的放大檢視。如何拿捏適當的比例才能顯示出真正的智慧。
雖然目前的參考教材在以上所提及的部分有重要的貢獻,但個人覺得其描述的「觀點」仍然有不符合比例原則的地方:目前的編寫多是以一種「質疑傳統」的觀點來著墨,很少對傳統如一夫一妻所可能有的「性別平等生活」給出應有的正面肯定。這可以從國小教師參考教材《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的大綱可以看出:除了總論、情感教育、身體與性教育這較中性的三章以外,其他多達三分之二以上的內容都是關於多元性別、同志教育、多元性別角色、多元家庭、或多元性別在文化上的表現等等。參考資料也幾乎沒有關於如何建構兩性平權的婚姻。因此,這些「多元」的內容雖是不錯,但是其整體架構並不太符合適當的比例原則。
因此我建議可以增加對傳統家庭型態中兩性角色的正面論述(就算是「刻板印象」也應該有其優點與原因),讓學生評估利弊得失並思考如何與性別平等的理想作有建設性的連結。正因為這是給教師的參考教材,所以更應該儘量呈現多元的觀點,使得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形來靈活運用。
原則四、個人價值的尊重與引導
我們接著需要補充個別性的原則來平衡,避免把本來只是統計上的多數變成一個絕對化的標準。當我們談到「平等」時其實就同時意味著雖然「外表的相異」(如性別、種族、宗教等等),卻願意追求「地位上的等同」。而地位上的等同常常是因為達成互補共存的「合作性意義」而建立的,而非要取而代之的「競爭性意義」來展現。所以,當我們推動性別平等的教育時,除了期待不同性別可以作「相同的工作」,或是「勇敢作自己」的權利以外,也應幫助學生知道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義務,並珍惜週遭不同的性別特質者為美好生活所作出的獨特貢獻。我想這部分應是比較有共識的,就不多廢言。
原則五、兒少同志的保護
鑒於約有一半的同志自認在青春期前就察覺到自己性取向與眾人不同,並且為了反映出社會上已有不少同志公眾人物的事實,我個人認為在國中小學階段的確是應該要對同志有合宜的介紹,以避免不當的偏見加深。例如可以介紹同志的類型、成長經驗、與若干有成就的名人事蹟等等。我相信這也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應該會得到多數家長的支持。
但是就我所知,目前的參考教材內容並不只是讓學生以一個「旁觀者」來學習相關的知識並同理心,而是以一個「參與者」來學習辨認自己的性取向。由於是正好進入叛逆性強,並且對「性」感到好奇的青春期,這使得許多父母強烈質疑是否合適,甚至擔心孩子因此受影響「變成」同志。雖然後者很難說絕對不可能,但總是少數且無法確認。因此比目前內容多一些的以異性戀為基礎的性別平等教學應是需要的。不過這樣的擔憂也顯示多數人並未預備面對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是同志的情形,存在著一種隱形的恐懼。
因此,我個人認為古訓「事緩則圓」可以作為一個緩衝。也就是我們可以先只加入對同志一般性的教導,讓孩子可以有合宜的認識,但不需刻意引導學生辨認自己的性取向(不管對異性或同性)來對號入座(雖然學生如果自願或私下這樣作仍是可以被接納的)。這樣,對兒少同志來說,他/她們可以在不需被迫表明身分的情況下得到鼓勵,學習成長,再來視環境的友善程度選擇合適的作法。畢竟,多數國中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常喜歡故意戲弄別人,或搞小圈圈來排擠他人(因為各種因素)。刻意引導學生探索性取向,只怕會帶給兒少同志更多的壓力,即使是立意良善的安排。
原則六、謹慎劃分情慾與身體的界限
最後,乙方還擔心目前參考教材中有關教導多元情慾與安全性行為的部分,容易引人誤會而不適合教導青春期的學生。但甲方則認為如果不教,孩子更有可能從其他地方學到似是而非的東西來取代。並且,西方同志運動與性權運動相結合,使得「性自主」與「身體解放」等等訴求也成為性別平等的指標。
對於東西方的價值觀衝突(特別是在性行為的界線上),我個人認為應該要謹慎以對,不能簡化為「保守VS. 開放」的對立。以影響台灣文化最大的美國為例,其中小學的教育模式在這二十年來已受到自己內部的強烈質疑,而其公立中學的混亂程度遠超過我們社會所能接受。如何避免西方教育的缺失,並發揮東方文化的優點應該是教育界好好研究的課題。關於多元情慾也應在此架構下反省,並且知道將來高中與大學的階段會更多討論的空間,不一定急於國中。但是作為邁向成人之前的情感教育與性行為教育,我個人認為這部分還是應該要教。不過鑒於社會上已廣泛存在的負面影響,在用詞遣字上宜更為謹慎,免得學生誤解。畢竟,如果將「性行為」從「情愛」或身心發展的脈絡中抽離,只討論關於安全性的問題,很難避免使學生把身體物化為追求性歡愉的器具。這也是違反我們目前的課綱精神與道德期待。
結語
對於一個可能影響深遠的公共議題,我們還是應該儘量尋求共存妥協而非零和的戰爭。以上僅是就我個人所知所歸納出的可能共識。當然還是有限與不足,也願意接受被質疑修正。只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拋磚引玉,邀請更多人「離開既定立場」往「建構彼此的共識」來努力,為將來更適當的教育平等環境來奠定基礎。也許我們的孩子將來能了解,建立一個性別平等的環境是整體社會努力「異中求同」的結果,而我們這些大人也正在謙卑地學習中。
註:已發表在教育部《性別平等季刊》並為聯合報11/16日網評頭版報導
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關於作者:http://www.phys.nthu.edu.tw/c_teacher/dwwang.html
歡迎參觀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