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誰來評鑑基督教電視傳播媒體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媒體評鑑的問題逐漸在SARS的擴大風暴中,似乎逐漸退出輿論的核心,但是其引發出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卻值得進一步探究。面對這個極富爭議性的政府決策,社會多將議題焦點放在「第四權」的維護,與「第五權」的監督,前者強調媒體自身的「自律」精神,後者則強調媒體應當接受「他律」的評鑑。如果將這個爭論的核心精神,放在基督教的傳播媒體中來探討,我們將赫然發現許多值得細細省思之處。

就基督教傳播媒體的現況來看,文字傳媒由於發展時間久遠,受眾市場的區隔情形相當明析,各家文字媒體的敘事風格與訴求主題,在市場機制的選擇性壓力下,都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然而,電視媒體卻常常因為受限於部份因素,而沒有辦法呈現出更為細緻的節目設計。媒體評鑑單就社會規範來看,本來就事涉敏感,其中包括了意識形態的操作原則、權力機制的運作模式以及商業利益的糾葛審析;如今要對宗教(基督教)的傳播媒體提出評鑑的呼聲,則是難上加難,因為背後牽涉到大家對於「神聖因素」(上帝)的解讀模式。「上帝的心意」很容易成為傳播工作者,維護特定信仰取向的遁詞,而失卻了專業更新的契機。

針對目前基督教電視傳媒的評析,至少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解構。首先,是「節目形式」的設計;基本上,現階段的節目主要由兩個形式構成,分別是「大量的棚內製播」與「大量的海外錄影帶播放」,究竟是經費短缺造成節目形式的受限,還是節目形式影響了經費的短缺,著實是個耐人尋味的專業媒體經營哲學。其次,則是「節目內容」的設計;原則上,目前的內容普遍集中在滿足基督徒受眾的收視習慣上,以傳播語言的多樣性而言,沒有辦法真正切重台灣整體受眾的思考取向。最後,則是「傳播神學」的概念;如果語言代表思想,那麼節目就反應神學。究竟基督教的電視媒體是教會優先?還是禾場優先?這牽涉到文化使命與社會責任的神學反省。

在非基督教的社會環境中,經營基督教的電視傳媒,本來就是一件相當艱辛的使命,需要更多專業異象者的投入與支持。然而,新瓶才能裝新酒,新節目有賴深度的神學省思才能正確制定宣教的策略!筆者鄭重地指出,今日的基督教電視傳播媒體,需要接受「傳播專業」與「神學專業」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