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莊信德 2004.03.28
本次紙上辯論會充分展現出陳水扁作為執政者為其政策辯護的思考向度,以及作為挑戰者的連戰從具體政見出發的思考向度。
總體而言,連戰的細部論述較為周延,陳水扁則是展現相對恢宏的開闊視野。為區隔一般政論性的評析,本文分別從公投爭議中的靈魂價值,經濟成長中的存在迷思以及教改紛擾中的品格價值,等三個向度進行基督信仰的檢視。
公投爭議
針對公投問題,陳水扁嘗試從民主與危機的兩個思考點出發,對公投的意義與時效進行闡述,而連戰則從法源的角度出發,對公投的時機與問題進行批判。
其實,公投所蘊涵的深層意義,遠超過外在的兩岸危機,甚或是內在的人為法源﹔而就兩岸關係而言,陳水扁的公投論述沒有完整呈現出台灣主體的合法理據,僅止於相對中共壓力的抗議論證。就法源問題來看,連戰的公投適法性爭議,卻難免落入「人為安息日而設」的封閉思考中。綜觀連戰的在論述公投的格局顯得狹隘,而陳水扁在闡述公投上有待細膩。
經濟成長的存在價值
經濟成長中的存在價值。呈現出兩個思考的向度,陳水扁藉由公共建設的投資,從宏觀的角度將餅做大﹔而連戰則計畫從修正稅法入手,從微觀的角度將料備齊。向度的兩端並不衝突,卻可見思考背後的價值基礎。
在陳水扁開創性的經濟建設思維中,我們固然看見國家領導人較為恢宏的視野,卻在連戰操作性的經濟公義中,顯出連戰對經濟基礎的公平原則有著較為合宜的論述。
即便如此,兩人都無法超越表面提問,對長期追求經濟成長率而扭曲的台灣經濟思維,進行深度的結構性論述。畢竟台灣以經濟立國,價值卻非僅經濟,殊為可惜。
就教育紛擾中的品格價值而言,雙方均意識到教改未竟之功的全民呼聲,但是卻沒有勇氣對家長面對教改問題時,其舊有的內在價值需要更新的盲點提出建言﹔此外,陳水扁對教改提出較為本質性的理念闡述,並且謙卑承認自己並非教育專家的做法,相當符合教育的精神。
然而,雙方都需要從方法入手後,進入更為根本的品格領域,才是觸及到台灣教育的核心問題。
期盼藉由論壇報精心設計的紙上辯論,培養選民有以充裕的時間節奏對於政見的兩造,進行深度理性的檢視與解讀,但從此答問看來,兩陣營均缺乏民眾題問與關切的深度與熱情。(作者為東南亞神學研究院博士生)
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 2004/2/19 紙上政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