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学教育》 |
|
|
|
|
圣经在主日学教学上的运用(一)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大纲
圣经的内容是历史上人们曾经与上帝相遇之经验记录,主日学教师教导圣经,为的是要透过学习有关上帝的知识,使学习者渐渐认识上帝及衪在历史中及他们身上爱的作为,进而在回应上帝的爱与付出爱的行动中与上帝相遇。
一、学习的再思:我们要的是甚么样的学习?
二、发展教学目标
A. | 了解经文:学习目标必须合于圣经教导
| |
B. | 了解教学对象:儿童、青少年、成人的生活经验及需求各不同,所订的目标要适合学习者。 |
三、教学方法
四、 | 个人信仰经验与圣经信仰传统辩证性对话:老师促成学习者自己去思考,将圣经真理与其生活经验对照。在此辩证式的对话不是消极的狭隘批评。其中有肯定也有否定。有时圣经真理成为一种肯定、鼓舞与医治,是我们成圣的泉源。但是,由于我们在个人、人际关系及社会或政治生活中,从未完全忠于信仰,因而有时候,圣经真理会跟我们对抗,在质疑中呼召我们,或是要我们勇敢前进。 |
五、 | 抉择、信仰的回应:在整个教学过程最后教学者必须提供机会,让个人或团体选择未来的信仰回应(基督教信仰的「异象」与个人异象间之辩证)。可以是行动宣言、新的认知、盼望…此一步骤让学员能调整自己的信仰经验,使之更朝向上帝国降临的目标。不论所做决定为何,一定要有定期评估追踪的设计,让个人及团体能将决定落实在生活中。
|
内容
今天我要讲的是圣经在主日学教学上的运用,当然圣经如何解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如何运用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圣经是记载人和上帝在历史上相遇的经验。主日学老师教导圣经的目的就是希望将历史上所记载的这些经验,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不是只传达发生了什么事,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在这些历史经验里,上帝所要教导当时人的,和他所要教导现在人的有什么样的关联。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只达到某个程度,止于知识的层次,知道圣经在说什么,知道上帝很爱以色列人,但是不知道这样的爱和我有什么关系。耶稣将孩子抱在胸前,祝福他们,这个我知道。但是今天我的孩子,或者身为孩子的人,如何体会到被耶稣抱在胸前这种被关怀的感觉?老师传达的过程如何让他经验到圣经所记载上帝的作为,今天一样在发生。当然这样的传达过程,如果只止于此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了解之后要如何回应。我知道了也体会了,如何回应?作为一个人,我要如何生活?这部份通常很缺乏,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解释圣经时,将它独立出来,以为解释圣经是头脑体操,我来解释圣经让你了解。但以我的理解,解释圣经不只是头脑上知道,而是要生活在圣经里面。所以有人说,圣经的教导将人的生活带到圣经传统里,然后,再从圣经传统中带出生活的决志。从生活到信仰,信仰到生活这个不断的循环当中,人就在一直成长。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习真理、了解圣经,到底我们希望他们作什么样的学习?底下有五种层次的学习,每一种都有必须性,有其特色,也很重要,列在此可让我们检讨我们的教学到底偏重在那一方面。
一、学习的再思:我们要的是甚么样的学习?
上面所说的每个层次都很重要,但如果我们偏重在某个层次,学生就会受到影响。要如何才能够如何每个层次都顾到,是值得我们经常反省思考的。
为了提高学习层次,下列有些教学注意事项需要澄清:
教学时,焦点在事实上或焦点在意义上,这个对比很重要。为了提高学习的层次,我们需要先澄清我们的焦点要放在哪里,焦点要放在事实或放在意义?焦点放在意义上,学习层次才能提升。
约拿的故事从小听到大,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常问青少年这样的问题,你猜他们的回答是什么?对了,约拿被吃进鱼肚子里。我感到十分难过的是,我们从幼稚园一直开始教孩子这个故事,一直教到高中,他们想到约拿的故事,所记得的居然是那条鱼,有多大,里面一定有某些设施,否则约拿为什么不会死?如果我们问自己或问会友,得到的答案可能也一样,那是大家的印象。你教学的焦点放在哪里很重要。同样要讲约拿的故事,你可以强调那条鱼有多大,你的焦点放在这里会很吸引人,但是这样可能会忽略了圣经上所要讲述的真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能讲事实,但是你在讲事实的时候要能带出意义来。这段经文要说的是鱼有多大吗?不是嘛,更重要的中心点是:约拿是上帝的一个代言人,他的信仰承认上帝是无所不在的,但是他竟然想要逃避上帝。第二,到最后他都不认为上帝应该要原谅尼尼微城的人,那种对仇敌的恨,以致于认为他们不配得上帝的救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中心点。在我们的人生经常会遇到类似情形,可是我们却没将这个故事导向这个中心点,为什么?因为我们在讲这故事时,为了吸引学生的缘故把重点弄偏了。
我们在教圣经、解释圣经时,本身要先被感动,知道圣经的内容和真义在哪里,这样去教孩子,才会放对焦点。换句话说,你拿到一段经文时,不要只想到要如何吸引孩子注意听讲,而是要先思考,我的焦点要放在哪里;用焦点来做中心之后,再来看如何让这个焦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约拿的故事,当他们碰到大风浪,大家抽签抽到约拿时,那些水手的反应是什么?那是一幅很美的景象。当大家抽签抽到约拿时,他们不是说:「让他去死,赶快丢他下海。」这些人的第一个反应是,赶快,看能不能救约拿;他们努力划船,心想,只要划到岸边就好了。他们都是不信上帝的人,但是他们竟然爱生命到这个地步。相对的,我们看到约拿,他到最后还跟上帝抱怨说,上帝你说话不算数,你说要毁灭他们,却没有毁灭他们。这是一个很大的对比,可是我们在教学上却没有呈现如此的对比。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扮演不信上帝却爱上帝的人、又让另一个学生扮演信上帝却逃避上帝的人,这就可以呈现出两面的对比。可见焦点要放哪里很重要。
有一种老师,或说专题的讲员,他可以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但是大家在听的时候很爽快,回家之后却感觉很空虚,因为听来的都是老师的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听得津津有味是因为他讲得很生动;可是这些如果没有进到我里面让我自己想过一次,过了一个礼拜就忘了,对我就没什么用处。在我们人生的经验里,记得最清楚的演讲或授课,通常都是我们亲自去问自己问题,或者是我们亲自尝试去解答。例如台上演讲的人如果问你一个问题,你从来都没想过,他要你好好想一下,你带这个问题回去,下礼拜来可能你都还记得很清楚,可能十年后讲的人已经忘,你还记得。我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人进前来对我说:「老师,你那天问我的问题,到现在我都还在想,而且对我帮助很大。」有时候在教学上,圣经的真理不是说你讲出来,你传给他,就能够对他的生活有帮助,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才有用。要如何让它成为他自己的?他如果没有经过思考判断,哪有可能成为他自己的?学生如果主动参与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所以教学一定要学生主动。学生要如何主动?待会我们还会提到。
学习的主角是学生,老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想像,批判,抉择。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者不是拉着学生的鼻子走,引导的意思就是让他看到前面更多的选择,让他看到他自己所要面临的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他去思考解答,引导者在此非常重要。
A. | 了解经文:学习目标必须合于圣经教导 如何解释圣经在此变得相当重要。刚才我们说过,如果你不了解这段经文,很可能你的教学无法切中要点。如何让你对经文的了解比较正确?有几点需要注意:
| |
B. | 了解教学对象:儿童、青少年、成人的生活经验及需求各不同,所订的目标要适合学习者。 发展教学目标的第二点就是要了解教学对象,圣经要用在儿童时,不要用大人的口气或字眼来教,而在教大人时若停留在孩子的层次是不够的,还要再深入一些。这就是根据对象不同的需要,来订目标。 |
三、教学方法
当我们要教圣经、运用圣经、解释圣经时,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如前面所说的,要对圣经的背景有所了解,也要体会到这段经文的中心真理在哪里,但是当你要传达给对象时,还要思考如何引起兴趣。学生并没有像你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你如何让这些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如果你开宗明义就说:「这段经文就是在说…」,这是没有用的,因为光说不会成为他们的东西,他们自己需要思想过一遍。但是我们的教学只有一个小时,或甚至半个小时,要如何让学生产生思考,使这些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重点太多就就很难做到,学生会感到混淆。今天的故事可能有四、五个重点可以说,但是你只能强调一、两点。约拿的故事如果你要强调一点,他知道所信的上帝是无所不在的,结果约拿竟然要逃避上帝,如果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好,那么你就要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在孩子们的生活里,有类似的经验没有?你要进入圣经的教训,就要先知道学生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因此,你需要先了解学生。教书如果没有了解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此你要想一想,你所要教的孩子,他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形,明知不对却去做;明明知道上帝无所不在,但是在生活中,爸妈看得到时,不会做,没看到,就去做。孩子会回答,可能有哦。用这样的经验来让他进入圣经的世界,就是前面所说的言行不合一。我们所知道的跟我们所作的,很多是不合一。我们相信上帝是爱,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却时常在恨别人。像这样的经验如何让孩子了解,如何引导他说出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这就好像你在作松土的工作。你已经知道今天所要学习的是如何让学员清楚地看到自己言行不合一,让他们知道自己会这样,而且从圣经的教导让他们看到其实不是只有我们这样,约拿也是这样。在这当中,上帝如何对他说话、如何引导他,让他面对这个问题,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所以引起兴趣时,你可以问一些问题或作一些活动,不同的年龄的学生要依不同年龄的生活层面去问问题,然后作一些反省。为什么爸妈没看到时、老师没看到时,你会想要做这些事情?让他们去讲。老师不是无所不在的,他有看不到的死角。回到约拿的故事,他们会发现约拿的矛盾,上帝是无所不在的,要逃到哪里才能躲得过上帝?但圣经却记载,他在逃避上帝。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去体会,其实我们也常常这样,明明知道上帝爱我们、上帝保守我们,但实际遇到事情时却忘光了。
昨天我遇见一个基督徒妇人,她在服抗忧郁症的药和安眠剂,由于不知道自己怀孕,还一直吃药。所以胎儿受到影响,必须要拿掉。孩子拿掉以后她在恢复室,很难过地在哭,有人叫我去探望她、关心她。她一直重复一句话:「上帝一定不会爱我,上帝一定不会爱我,我作这种事情,害了一个生命。」我听她诉说她难过的地方,之后,我问她:「听起来,如果照你所说,你相信的上帝,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她听了之后安静了三、四秒钟,我继续说:「是你在设条件,你在为上帝设定说,我这样,你一定不会爱我。你怎么知道上帝不爱你?」她仔细想想,圣经的教导并没有这样说,上帝也没有这样说。圣经说,上帝爱世上的人,为我们牺牲生命。她觉得她应该早一点知道自己怀孕。她还有子宫肌瘤,这是她的另一个问题,本来医生告诉她,她怀孕的机会很少;她跟她先生感情不是很好,没有睡在一起。她对我说:「我哪里知道,久久才一次就怀孕了。」反正有很多的因素造成这样,不过她一再地自责。她所相信的上帝,在她脑海中所浮现的上帝,是很严厉的,是要惩罚她的。我问她:「上帝的爱是有条件的吗?」让她重新去思考。我不用跟她说上帝有多爱她,如果我一去就跟她说:「你不用担心,上帝的爱是无条件的。」她不会接受。我讲的和她自己讲出来的不一样。上帝的爱是无条件的,她自己知道,不用我说;她知道但是不一定在她的生活经验到。
如何让生活经验和信仰结合很重要,你在教一个真理时,要先发掘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作一些反省之后,才跟圣经的真理作对照。这样,真理才能成为他自己的。
我们通常会卡在哪里呢?如果我们的焦点是放在背诵层次,就不会太重视它的背景,而是希望跨越时空可以应用它。圣经拿来就希望可以马上应用,这就是跨越时代背景,没有去了解经文真正的意义在哪里。也有另一种极端,一直在讲实践,实践、实践,没去探讨经文的意义是什么,从现代事件、现代背景马上跳到现代意义,这就变成用圣经来符合你想要讲的,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整套的架构是需要先有经文跟背景,然后产生意义,然后再带到生活里面去。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前面所说的两个步骤,引起兴趣、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主题相关之生活经验,并反省这些经验,很重要。先让他看到现代有什么问题,然后再进到经文里面看类似的东西有什么意义,这样才能连结起来。
如果今天每一个教学都跟我们生活有关的话,我们的学习一定,会有效果,不仅信仰教育如此,一般的教育也一样。我学习一般学科的时候,学习效果最好的是那个学科在我的生活中可以应用。如果老师没有教如何应用,我就自己想办法去应用。例如读物理的时候,老师如果只教公式,我在生活上就会去想如何实验。当然,道具没有那么好,例如要测量山的高度或高楼的高度,就用眼睛来测量,或是用 sin, cosin 的三角函数去计算。学微积分、学物理时都是这样做,结果学习效果真的很好,因为它马上跟我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圣经的真理也是一样,学生如果能够马上想到,那天老师在教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一直在脑海里面盘旋,而圣经节刚好又跟那个问题有关,下次再看到那个经节,就会想到老师所讲的生活的情境,那是就很好的连结。
以撒该的例子来说,可能我们都曾经有过被排斥的经验,尤其小孩子喜欢一群一群的,这一群的孩子是好朋友,但不会跟那一群的孩子讲话。他们一定有被排斥的经验,类似这样的经验要引发出来,然后再带到你所要讲的角色。当然这两个步骤有时候可以前后对调,先讲生活经验,或先带入圣经角色,都可以。例如学生在作角色扮演,他同时也经历到圣经世界中被排斥的感觉时,他会回想起他从前被排斥的经验,因此,你叫他们演戏之后再来分享生活上有否类似的经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在这过程中,要将他们引导到圣经的教导上。
所以个人的信仰经验要与圣经的信仰传统作辩证性对话,老师促成学习者自己去思考,将圣经真理与其生活经验对照。在此辩证式的对话不是消极的狭隘批评。其中有肯定也有否定。圣经带出来的东西并非全在指责你,有时圣经真理成为一种肯定、鼓舞与医治,是我们成圣的泉源。例如圣经里讲到上帝爱世人爱到这样的地步,甚至牺牲自己的独生爱子,把他赐给我们,这句话对刚才所提的那个伤心的妇人来说是一种安慰,但是从前她却拿许多圣经的话来刺伤自己。所以你要看学生是在那个情境,有时候教学情境不同,应用就不一样。不要给人一个误解,以为圣经的真理拿出来一定就是要批评人,圣经有时候要肯定你的某个部份。不过,由于我们在个人、人际关系及社会或政治生活中,从未完全忠于信仰,因而有时候,圣经真理会跟我们对抗,在质疑中呼召我们,或是要我们勇敢前进。有的部份是一种挑战,有的地方是一种调整,例如你对爱的了解好像太狭隘了,它要让你宽广一些,这就是一种调整。所以圣经的真理对不同情境的人有不同的教训。如果你限定只有一种学习的可能性,其他的人就不可能受到感动。
我小时候上主日学,现在回想起来最遗憾的一点就是我的经验不被尊重,老师用他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讲圣经故事。不错,他有他的强调点,但因为他是大人,有很多人生的经验,他会觉得这个很重要,所以就一直讲、一直讲。对我们作小孩子的来说,那不是我的经验,老师说的跟我作孩子的生活没有关系,所以我一听到老师在讲道里,就想睡觉,讲故事我喜欢,讲道理我就睡觉。为什么不是故事讲完,道理让学生自己去想,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来做对话呢?如果用我小学的生活去想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再对照圣经中如何讲,那就会很有趣。
老师只是引导者,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信仰来做对话。例如问孩子班上最受讨厌的是谁,让他们去说,你们最讨厌的一个人,大家都排斥他,你想,这个人的心情如何?耶稣来的话,他会怎样对待这个人?让小孩子自己去想,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这个人,应该去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可能他很顽皮,或者他有他的特质,让他们去想,这些特质是什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用一点精神和时间去了解他们的世界是很重要的。
圣经的真理要互动,如果你教学安排好的话,你前面的引起兴趣的动作,生活经验的反省作得好的话,你教导圣经的重点就会抓对,再加上一些变化就可以,孩子就会学到这些真理。
五、抉择、信仰的回应:
有人认为教学一定要有作某些事情,例如要跟人家说谢谢,或者要跟妈妈说什么,好像很多的教学都要求要达到这样才像是回应。可是我觉得回应有很多的形式,不一定要作什么样的动作,内心的悔改和改变也是一种回应。有时候祷告时可引导学生作这样的回应。回应也可能是一种新的盼望,可以请他们想想,我们说要关怀,关怀有很多种方式,你要用哪些方式?最常用的方式是什么?有的人会用他们的方式去回应,不一定具体,这是他们目前的心境,他想要作这样的回应,你就要允许他作这样的回应,你不要说,这个不具体,还要具体一点。他想要这样做,你就让他这样做。
如果刚好你这个班很小,刚好他们的回应都蛮像的,这种情况很好,可形成团体的回应,像长期在带一个团契或带一个班级,带到后来,这个班级慢慢形成说,他们想要做一件事情,想要去关心他们所关心的。可是关心有很多可能性可以作,最后就形成团体的决策,大家一起作,这也不错,像有的班级,他们的决定是要联合起来写一张贺卡;或一起去看孤儿院,他们联合起来要作某一件事情,虽然是小事情也没关系,至少他们有感受到,要去关怀别人,他们就开始会去作。
因此,回应可以是行动宣言、新的认知、盼望…此一步骤让学员能调整自己的信仰经验,使之更朝向上帝国降临的目标。不论所做决定为何,一定要有定期评估追踪的设计,让个人及团体能将决定落实在生活中。
回应与讨论
王荣德: | 关于井边的妇人,耶稣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当时是罗马法律管的,不是犹太的法律管,我们不能很快就下结论说,行淫就要被用石头打死。正因为是罗马法律管,所以才有行淫的妇人被带到耶稣面前那故事。我要说的是,那个解经家讲的也不一定对。井边的妇人没有结婚就跟人同居,她也算是行奸淫。 |
王牧师: | 不过,耶稣在面对行淫妇人时,他们也是这样问说:「按照律法她应该被石头打死。」 |
王荣德: | 但是犹太人在罗马的统治底,不能用他们的律法;包括行奸淫这件事,罗马人并没有将行奸淫的人用石头打死。 |
王牧师: | 关于井边妇人,耶稣并没有对她说: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
王荣德: | 耶稣没有这样说,没错,但是耶稣说,现在和你同住的不是你的丈夫。她行奸淫应该是没问题的。 |
王牧师: | 没有婚姻的约束,就没有所谓「奸淫」的问题,这是当时的想法,当然她所行的不道德,不过,我所要强调的是当时的社会对女人比较不公平。我们很快地就认为这个女人不好,但是从来没有想到男性在那个时代根本就不会被批判。很多的解经家都是站在男性的角度在看事情,很快就下判断说那个妇人不好,虽然故事中并没有提到她为什么换丈夫。其实有很多理由都会换丈夫,你凭什么认为她就是因为奸淫才会被休掉。可是很多解经家就会说,她是因为行奸淫被休掉。如果说她现在和人同居的部份是奸淫的话,OK,这个成立,但其他的部份就不一定。我们不能用这样推断说,那五次的离婚都是因为奸淫的缘故;我们不能这么快就下结论说,这个女人就是因为乱来才换五个丈夫。你不同意她现在的同居可以,你可以强调这样同居是不好的,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点来讲,但是不能很快地跳说,她过去就是奸淫才被休掉。 |
梁望惠: | 王牧师提到对圣经质疑,我念神学院的时候才听到许多对圣经的质疑,平常在教会很少听到。 |
王牧师: | 其实年轻人也会提出质疑,只是他们的声音不被重视,因此,他们就离开教会,这是很可惜的。 |
讲师介绍:
台南神学院道学硕士、波士顿学院教育硕士
曾任大专学生工作、现任马偕医院院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