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莊信德 2004.03.14
隨著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漫遊車「精神號」順利著陸在火星的古塞夫隕石坑之後,美國成功的火星登陸已然將全球的火星探測計劃推向另一個新的高潮。但是當我們透過新聞鏡頭看見心喜若狂的太空科學家們,慶賀著這個重大的太空科學探險突破時,我們不得不反躬自省科學在台灣的現況。
或許有人會覺得對全球而言,台灣在電腦科技業界的專業分工地位相當穩固,不論是晶片的設計或研發在國際上都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如果仔細探究這個科技成就與整體台灣之間的關聯,我們會赫然發現科技成就只停留在產業界,科學精神卻未深化在社會民心。
究竟什麼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主要是指科學主體在長期的科學活動中所陶冶和積澱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等的總和。他的具體內涵可包括以下四方面﹕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內容﹔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基本要素﹔辯證的懷疑和批判意識是科學精神的內在要求﹔協作精神是科學精神的構成要素。換言之,科學研究是一種統合性的社會活動,絕不是侷限於實驗室的封閉性活動。
然而,長期以來台灣對科技重要性的強調,多半仍停留在科學的技術層面、物質層面、經濟效益層面上,往往有種「見物不見人」的傾向。其實,科學重要的意義在於科學精神對人類健全發展的影響作用。科學精神可以引導每一個人能客觀地觀察、認知一切事物,使人們盡可能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失誤。
不幸的是,我們卻在台灣整體的社會文化中,處處看見敵對科學精神的社會活動。從隨便臆測、任意發言的八卦雜誌,到惡意抹黑、刻意栽贓的政治鬥爭,這種種違背科學精神的社會文化,都在台灣人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的內容。
為了深化科學精神在台灣總體社會環境的生根發展,我們應當大力開展科普活動,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在寒暑假大力促銷的英語遊學營中,設立科學研究營隊﹔在密度過高的政論性節目中,開辦普及科學的節目或專欄,讓科學精神的探究與分析,逐漸在台灣大眾的社會活動中占有更多的份量。